新奇军 回复帖子

搜索|注册|登录

» 新奇军 » 上海议事厅  
前一页  1   2   3   4   5  后一页
作者 【转帖】阴谋论重描古典《西游记》——【妖眼看西游】
上海了了


发帖: 142
来自: 上海市杨浦区
状态: 离线
精品: 1
于 2012-02-29 12:29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到今天更新的时间啦!课桌同学!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2-29 13:0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84节:第三回 探骊得珠(1)

  第三回 探骊得珠

  要说西海龙王敖顺,真是《 西游记 》中一个不可不提的人物,亦是贯穿了《 鲲背浮雪 》、《 天涯道路 》、《 子虚劫 》与《 山僧廋词 》四部分的重要角色,它的主要社会关系写下来,竟有六条之多,而且每一条都非常枝蔓迁延:

  ◎ 它是管理西海的龙神,和一个兄长与两个弟弟合称"四海龙王"。

  ◎ 它的妹夫是"泾河龙案"的主角泾河龙王。( 详见《 鲲背浮雪 》)

  ◎ 它曾经状告自己的第三个儿子"玉龙三太子"忤逆。(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潜龙勿用 》)

  ◎ 它的三儿子"玉龙三太子",最后成为三藏胯下的白马。( 同上 )

  ◎ 它的外甥是侵占黑水河神府的鼍洁。(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露桥闻笛 》)

  ◎ 它自己亦与金平府的犀牛精有着密切的来往。( 详见《 天涯道路 》之《 燃犀观海 》)

  ◎ 它的大儿子是西海太子敖摩昂,擒拿过鼍洁,并将金平府的犀牛们各个灭口。( 同上 )

  将以上的信息全部都串联起来,我们几乎可以得到一份相对完整的"西海秘史":

  五百年前,那场著名的"大闹天宫事件"落幕之后,西天佛国向天庭政权索要一定的政治利益。由于玉皇大帝欠了人家一个人情,必须要还,所以在经过一番秘密讨论之后,天庭政权决定牺牲一个最没用的公务员来偿还这个人情--也就是那倒霉的泾河龙王。

第85节:第三回 探骊得珠(2)

  由于泾河龙王的死,酿成了轰动一时的"泾河龙案",并最终导致了"三藏西行取经"这一历史事件。而泾河龙王的发妻本是西海龙王敖顺的亲妹妹,敖顺作为泾河龙王的妻兄,在这个阴谋重重的"泾河龙案"中,竟然不发一言,其隐忍功夫可算十分了得。

  泾河龙王之死,说到底也只算计划内的"公务员牺牲",敖顺若是贸然闹上天庭,未免有点儿费力不讨好,更有甚者会成为第二个"泾河龙王"而被杀掉。所以它也只能隐忍,当然,服务周到的阴谋家们都有其合理的抚恤安排,于是事先会有人和苦主家属敖顺交涉过,达成了某种"潜安抚"协议,内容大致如下:

  已故的泾河龙王的九个儿子中,只有一个小儿鼍洁没有工作,上峰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其下放到基层去锻炼锻炼,然后按时机进行提拔,保证地位与待遇都高过原来的泾河龙王。

  这个协议一宣读,虽龙死不能复生,却也聊胜于无,敖顺只得同意。

  签协议的时间,应该在贞观十三年,即公元639年。

  泾河龙王一死,其夫人以及儿子鼍洁无处安身,敖顺将她母子二人接到了西海居住,同年夏末秋初,敖顺得到了抚恤会的秘密通知:"西行计划不日启动,速安差泾河龙王之子进入取经团队。"

  看到这则通知,敖顺动了一点儿私心:妹夫泾河龙王已死,外甥鼍洁亦由我来教养。此"提拔"机会千载难得,乃是照顾我龙族,名额只有一个。我膝下有三子,大儿子摩昂以后要承我的王位,统领西海,二儿子亦有安排( 书中语焉不详 ),唯独小儿子玉龙无事可做。这个机会与其给外甥鼍洁,还不如交给玉龙的好。

  于是敖顺就与观音菩萨说明此意,观音菩萨从大局着想,只好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两人暗地里商量了一出苦肉计:敖顺自己先告儿子忤逆,然后再由菩萨出面作保,给取经人做一个脚力。虽然只是个仆役,但只要跟着取经团走上一趟基层,那么日后的仕途自然不可限量。

  一切安排好了之后,贞观十三年的腊月,观音菩萨赶到了鹰愁涧,收服了玉龙,依照约定,将玉龙变成了一匹白马,从此化身为马的玉龙被安插进了取经团。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泾河龙王的夫人与世长辞,留下鼍洁一人。敖顺派鼍洁去黑水河"修真",其实也就是下基层锻炼,好歹以后分配一个职位。但鼍洁年幼无知,狂妄大胆,仗着武艺伤了许多水族,并且霸占了衡阳峪黑水河神府。黑水河神想要告状,但状子都被顶头上司敖顺给压住了,要想上访却又困难重重,直到鼍洁捉了唐三藏,惹毛了猴子,这才被敖顺叫摩昂太子带回了西海。

  此后的岁月里,敖顺与敖摩昂这对父子一直和内陆中的一些妖魔有关生意上的往来,最明显的一伙就是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精,这件事情直到"贞观二十七年"( 永徽四年 ),即公元653年才慢慢浮出水面。

第86节:第三回 探骊得珠(3)

  为了灭口,敖顺吩咐摩昂太子借擒拿犀牛精时,将它们全部毁喉。

  以上就是有关西海龙王敖顺的"西海政权"目前能够挖掘出来的全部秘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敖顺,一个城府极深、工于心计,颇有政治手腕以及欺善怕恶气质的龙王,更重要的是,它竟然还与妖魔有很深的联系,几乎是"官匪一家亲"。

  那么,到底西海龙王敖顺具备不具备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这一谣言的条件呢?很明显,它是完全具备的:首先敖顺是西海龙王,拥有一定的身份,并且它和妖魔有着较长期的联系,而且它的儿子玉龙被安插在取经团中,是唐三藏的坐骑,这是一个有生命的"唐僧肉"定位系统,所以它对取经团的西行路线可算是了如指掌。

  敖顺具备制造和散布谣言的一切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全部在它的掌握之中,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们唯一要解决的是,敖顺到底有没有制造谣言的动机?

  它的妹夫泾河龙王被天庭杀了,这算不算动机?当然不算。它的儿子被唐三藏当成了苦役,这算不算动机?更加不算,这是它的"苦肉计"。它的外甥鼍洁被猴子欺负了,算不算动机?也不算,此时谣言早已经传遍了。

  难道敖顺真的没有造谣的动机吗?

  答案是"当然有"!其实并非这个动机隐藏得有多么多么深、多么多么隐秘,而只是我们一开始就想错了方向!所谓动机,其实只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就好似出汗一般,身子冷也冒汗,身子热也冒汗--动机是没有善恶好坏的。

  其实我们心中有一种定见( 或是偏见 ),总是以为谣言的制造者心中总是要充满怨恨以及仇恨,才会制造可怕的谣言来进行陷害。可是,谁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就一定是要结怨、报仇以及破坏呢?难道就不能因为其他?这,才是症结之所在!

  有一些真相,如果不仔细分析原文,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在《 西游记 》第六十九回,猴子与八戒沙僧夜间为朱紫国国王研制药物时,有这样一个细节:

  ( 猴子对八戒 )道:"你再去把我们的马尿等半盏来。"八戒道:"要他怎的?"行者道:"要丸药……你不知就里,我那马不是凡马,他本是西海龙身。若得他肯去便溺,凭你何疾,服之即愈,但急不可得耳。"八戒闻言,真个去到马边……等了半会,全不见撒尿……那马跳将起来,口吐人言,厉声高叫道:"师兄,你岂不知?我本是西海飞龙……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我怎肯在此尘俗之处轻抛却也?"行者道:"兄弟谨言,此间乃西方国王……医得好时,大家光辉,不然,恐惧不得善离此地也。"那马才叫声"等着"!你看他往前扑了一扑,往后蹲了一蹲,咬得那满口牙龁支支的响亮,仅努出几点儿,将身立起。

第87节:第三回 探骊得珠(4)

  在这个细节中,我们发现,原来在玉龙三太子身上,竟然隐藏着这样一个大秘密:它才是真正的"长生不老药",不必说它的筋肉骨骼,就是排泄物都有非凡的功效!这一点猴子也知道,玉龙也承认"若过水撒尿,水中游鱼食了成龙;过山撒尿,山中草头得味,变作灵芝,仙僮采去长寿"这一事实,并且它自己对这个信息是极为保密的,决计不肯在"尘俗之处轻抛却"--这并不是它高贵孤傲,而是为了保命!

  假设这个秘密传扬开来,那么玉龙三太子的境遇又会怎样?西方的妖魔恐怕会群起而围歼唐三藏这匹神奇的龙马!相对于唐三藏来说,龙马似乎更容易得手:如果掳走了唐三藏,那么他的三个徒弟必会以命相拼;但如果只是掳走一匹马,那么也许猴子会找麻烦,但生怕惹事上身的三藏一定会劝住猴子:"一匹马而已嘛,丢了就算了吧!"于是玉龙会被当成是仙药,被煎炒烹炸,连龙鞭都会被摘下来泡"长生龙鞭酒"……

  正因为如此,玉龙三太子才是那个最需要得到保护的人!它就是谣言中"唐僧肉"的原形,有幕后之人为了保护玉龙,这才会编造出这样一个模糊而又阴险的弥天大谎,而第一个谣言的出现,恰是在《 西游记 》第二十七回中,由白骨夫人说出来的:

  ( 白骨夫人 )道:"几年家人都讲东土的唐和尚取大乘,他本是金蝉子化身,十世修行的原体。有人吃他一块肉,长寿长生。"( 第二十七回 )

  白骨夫人说此话时,正是贞观十六年夏,它用上了"几年家人都讲"这一句,点名了谣言的流传源于几年之前,而玉龙三太子加入取经团的时间则是贞观十三年腊月,两个时间相距了两年半左右,这和白骨夫人所说的谣言传播时间可谓是榫卯相合,天衣无缝!

  由此可见,这个制造谣言的人,必是西海龙王敖顺无疑!

  刚刚我说过,制造谣言的动机,不一定非是要结怨、报仇或者破坏,除了这些代表着"恨"的动机,这世上还存在着另一种动机,它代表着"爱"!而敖顺制造谣言的动机,正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的一种爱--只有将"长生不老的谣言"提前转嫁到唐三藏的身上,才能真正回避玉龙三太子在西行恶途中的所有危险。而实际情况正如敖顺所预料的那样,所有妖魔的目光都盯在了唐三藏身上,而且最恶的妖怪也不过就是要将三藏、猴子、八戒和沙僧一起"集体凑吃"罢了,几乎没有人将玉龙当做一种可以吃的事物,更不用说往"长生不老药"上去动脑筋了!

  原来敖顺制造"只要吃了唐僧肉就能长生不老"的谣言,其动机竟然不是对唐三藏等人的恨,而是出于对自己儿子玉龙三太子的爱!造谣的目的竟然是为了保护另外一个人,这才使得"僧肉案"变得扑朔迷离--固定的思维只会将我们引入小巷中,而换一个角度来看,或许真的就会海阔天空。

  这样看来,"僧肉案"似乎已经被破解,整个幕后的主谋其实就是西海龙王敖顺!那么事情真就这样了结了吗?照我看却不是这样,更多的疑点依然存在:虽然敖顺制造了一个谣言,但西天之路十万八千里,单凭一个谣言难道可以纵横流传如此之广吗?难道所有的谣言都是由敖顺派人传播的吗?那么如此一个威胁唐三藏生命的谣言,难道西天政权会置之不理吗?天庭政权难道也只是袖手旁观?唐三藏虽然身经百困,但为什么总是能够苟延残喘地活下去?这一切一切的谜团,都还未被真正揭开!欲知真相到底为何,请看第四回《 三人成虎 》。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2-29 13:03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88节:第四回 三人成虎(1)

  第四回 三人成虎

  西天路上的妖魔团体,大大小小也有三十余处。这些妖魔都有其固定的势力范围,比如,白骨夫人在白虎岭的势力范围就很小,据说只有方圆四十里而已。而有的妖魔团伙势力范围就相当大,比如,牛魔王一家就占有六百里钻头号山、西梁女国解阳山、八百里火焰山、翠云山以及积雷山五处名山不知方圆几千里也!

  正是由于势力与利益分配的问题,妖魔集团与集团之间,除了少数心胸豁达豪爽者( 如牛魔王与碧波潭老龙一家 )之外,其实很少会有比较亲密的联系,倘若是极为机密的消息,则更加不可能相互传递:比如,妖魔甲得知吃了"唐僧肉"可以获得长生的奥秘,它断然不会几千里几百里跑去将这个消息告诉交情平平的妖魔乙。当然,在取经团每剿灭一个集团后,偶尔会有一两个熟知内情的漏网之妖投奔其他妖魔集团( 比如,狮驼集团覆灭后,其中一个小头目铁背苍狼怪就逃窜了近两年时间,投靠了隐雾山折岳连环洞的花皮艾叶豹 ),但这毕竟是凤毛麟角,做不得数的--由此可见,在交际层面如此之狭窄,信息速度如此之缓慢的妖魔圈中,有关"唐僧肉"的信息却一直纵横了十万八千里西行之路,这无论怎么看都是一场天方夜谭式的梦幻,难道单凭敖顺一人亲力亲为,竟能有如此作为?

  想想都不可能!难道"僧肉案"又被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吗?

  其实,我们都被另外一种定见给迷惑了,或者说,这是一种"障"。从"僧肉案"开始到现在,大家都在追寻那个真正的谣言制造者--而"那个真正的谣言制造者",就是一种障!是谁说过,谣言制造者从头至尾只能是一个人?

  在阿加莎·克里斯蒂那本著名的《 东方快车谋杀案 》中,一场谋杀案就有十一名凶手,因为爱,他们集体表演了一场谋杀的歌舞剧。"僧肉案"的情况与之略有相似,我们所要寻找的"谣言制造者",并非只有西海龙王敖顺一人那么简单。

  谣言的制造者,其实有三人,而帮凶,亦是三人。虽然主从人员有六人之多,但他们并非一个合作的整体,而是各怀各的肚肠,目的却相反相背:

第89节:第四回 三人成虎(2)

  第一个谣言制造者是敖顺,它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玉龙。

  第二个谣言制造者是南极老人,他的目的是扩张自己在西域的势力。

  第三个谣言制造者,其实是贯穿了整部《 西游记 》的隐形人物,他就是东天教主。

  前两位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详细地剖析过,而第三位东天教主则非常隐秘,他好像一个幽灵一样活跃于黑暗之中,只能凭我们的分析推测才能揣摩出他的行踪。

  东天教主在策划"大闹天宫事件"失败后,彻底在人间消失了,作为一个失败者,他必须隐藏行迹,他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恨--总结起来,东天教主是有"七大恨"的:

  一恨如来不容于西天,以至于似他这等抱负都无处可行,只得前往东土发展。

  二恨老君谋逆之不利,导致满盘皆输,自己隐姓埋名,不得见天日。

  三恨猴子行刺之失败,白白培养不说,最后还投到了如来门下,这一点最是窝心!

  四恨以前培养的妖魔( 如牛魔王等 )纷纷落草为寇,关键时刻谁也指望不上。

  五恨玉帝气数还未尽,仍稳坐天庭,以至于自己的东天大计无处施行。

  六恨唐太宗误中圈套,执意向佛,派出取经团队到西天雷音寺去求经。

  七恨金蝉子以逸待劳,要借唐三藏的肉身来成就日后的金身。

  这七条大恨,条条都针对着"僧肉案"。只要将有关"吃唐僧肉可得长生"的谣言释放出去,那么:一可以扰乱如来的计划;二可以将太上老君卷入风波;三可以陷猴子于危机和恐慌之中;四可以叫西方的妖魔与取经团互相残杀;五可以使玉帝的绥靖政策失败;六可以破坏唐太宗的引进佛法;七可以直接攻击唐三藏。可谓是一石七鸟,借刀杀人!

  所以,东天教主具有一切嫌疑和动机,并且,在西天路上,他曾经亲自指使六耳猕猴破坏取经事业,并且曾经游说弥勒佛祖的爱徒下界破坏取经事业,这二者受了东天教主的蛊惑,都想要自己取经,成佛做祖!

  所以,第三个谣言制造者,只能是东天教主。

  于是,由敖顺首先发起,东天教主添油加醋并且游走于妖魔之间慢慢传播,最后到了比丘国,南极老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附会并进一步改良了说法,一个有关"僧肉传奇"的大谣言就这样诞生了!

  而谣言制造者的帮凶,也是三个人,他们分别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以及玉皇大帝。他们三人的目的亦是不一样的--

  如来佛祖可以遍观周天之事,遍识周天之物,面对如此一个戳之即破的大谣言,他当然有能力甄别,更有能力来消除谣言,但他却选择了沉默。第一,新招安的猴子野性未驯,正需要磨炼一下,当下谣言四起,正好也叫众妖魔挫一挫它的锐气,灭一灭它的威风,反正有自己一路监视,料定不会有什么出格的大事发生;第二,取经团来到大雷音寺绝对不能太平静,需要困难和险阻,有困难就要解决困难,没有困难制造困难然后再去解决,谣言的出现,正好顺应了这一过程的需要;第三,谣言制造者有两个人不好明着处理--敖顺是苦主,身上有"泾河龙案"的秘密,而东天教主则是西天政治失败的典型,需要抹杀,绝对不能见光。

第90节:第四回 三人成虎(3)

  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如来佛祖对于这则谣言,选择了默认。

  太上老君是昔日东天教主的盟友,深知这个曾经的合伙人的手段,既然出现了这样的谣言,那么一定是出自故人的手笔,太上老君有两方面的考虑:第一,绝对不能揭穿他!因为他这样做摆明了是要和取经团、天庭和西天过不去,如果揭穿他,他一定会供出我,所以,这个谣言是死也不能揭穿的!第二,他这样做明显是想要杀猴子而后快,而猴子是"大闹天宫事件"的重要人证,它若是死了,对我有利而无害,所以,这个谣言也是揭穿不得,相反,还要尽力配合一下。

  从这两方面考虑,太上老君表面上选择了漠视,实际上是在暗中配合。

  玉皇大帝其实是个庸才,但也知道在"泾河龙案"中自己的礼仪的确吃了一点儿亏,但由于欠了人情不得不还,也只能忍气吞声。龙族本就是天庭公务员,"吃龙肉可以长生不老"这一传说,玉皇大帝自然知道,也知道"僧肉传奇"是个大谣言,但他却不想揭穿,他想看个热闹:第一,打击取经团,就是削西天政权的面子,是件大喜事;第二,给猴子找找麻烦,也算是报了当年"大闹天宫"时自己所受的一股鸟气!非常乐意见到这样的场面出现;第三,在西方路上出现的三十几家妖魔中,只有六家属于天庭政权,分别是奎木狼、金银角、鼍洁、青牛、白鹿、玉兔,其中金银角是观世音菩萨借去的,鼍洁可以算是"替父报仇",其余的妖魔绝大多数都属于西天政权或是关系户,取经团收拾了属于西天的妖魔,算是自相残杀,如来面上无光。倘若妖魔干掉了取经团,亦是皆大欢喜的局面!所以无论怎么看,这个谣言都是对玉皇大帝有利而无害的。

  所以从三方面考虑,玉皇大帝甚至是选择了支持这个谣言,他的希望是更加混乱!

  由此可见,所谓"僧肉案",其实是一次对抗性的群体表演,三个主谋加上三个帮凶一起营造出来的复杂事件--有时候,个人行动往往比集体行动来得简单,因为集体行动要求绝对的配合,容不得半点儿疏忽,不过在"僧肉案"中所展现的毫无配合可言,却又严丝合缝的群体表演可谓是绝妙绝佳的:六个人物各怀各的肚肠,各打各的算盘,目标方向动机行为各不相同,但居然可以制造出这样大的一个大谜案,的确是叫我们过了一回十足的侦探瘾!

  有关"僧肉案"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妖魔们为什么总是吃不了唐三藏?这个和尚被抓了无数次,但总没有一个妖魔能够得逞,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是因为唐三藏是个得道的高僧?我看不是这样。在《 西游记 》第十三回双叉岭上遇魔时,太白金星救了三藏之后,曾说:"只因你的本性元明,所以( 妖魔 )吃不得你!"这绝对是一句屁话,就算是一身的藿香正气,该吃也照样被吃!所以太白金星的话并不可信。

第91节:第四回 三人成虎(4)

  难道是因为三藏披了佛赐的袈裟,手持了佛赐的锡杖,所以百魔不侵?当然更不可能,虽然在第十二回菩萨曾夸口"着了我袈裟,不入沉沦,不堕地狱,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穴",但事实上妖魔根本不买袈裟的账,熊罴连袈裟都偷去了,可见"袈裟护体"只是笑话。

  难道是三藏一直在背诵乌巢禅师所授的《 多心经 》?据说"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但很可惜,还没走过五千字,就有"( 妖精 )化一阵狂风,径回路口,路口上那师父正念《 多心经 》,被他一把拿住,驾长风摄将去了"的滑稽记载,可见《 多心经 》也是不顶用的。

  其实唐三藏屡次活命,完全是那群倒霉的"西天便衣"的功劳,他们就是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等隐身保护神。

  在书中的很多处地方都点明了他们在保护三藏,如第二十九回说得明白:"若论赌手段,莫说两个和尚,就是二十个,也敌不过那妖精。只为唐僧命不该死,暗中有那护法神祇保着他,空中又有那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助着八戒、沙僧。"在第三十回中,唐三藏被奎木狼化成了老虎,直接受到了兵刃的攻击,亦是死不了:"( 面对唐三藏变的老虎 )有几个大胆的武将,领着将军校尉一拥上前,使各项兵器乱砍。这一番,不是唐僧该有命不死,就是二十个僧人,也打为肉酱。此时幸有丁甲、揭谛、功曹、护教诸神,暗在半空中护佑。所以那些人,兵器皆不能打伤。"

  妖精的兵刃以及凡人的兵刃都被这伙保护神给化解了,接下来在第三十九回中,唐三藏的肉身要面对的,却是猴子那根沉重的铁棒,结果依然无事:

  ( 假国王 )听得行者言语,急撒手跳上金銮宝殿。这行者举起棒望唐僧就打。可怜!若不是唤那几位神来,这一下,就是二千个唐僧,也打为肉酱!多亏众神架住铁棒道:"大圣,那怪会腾云,先上殿去了。"行者赶上殿,他又跳将下来扯住唐僧,在人丛里又混了一混,依然难认。

  由此可见,这伙"西天便衣"虽然攻击力尚有不足,但联手化解内力的功夫却是佛门一绝,连猴子的铁棒都能架住,可见真是"绝对防御"了。总之这伙"西天便衣"属于当打手不行,但当保镖极为称职的一群防御高手。只要能够保护唐三藏,他们是无所不用其极的,甚至连"吉利话"都拿过来当做护身符:

  功曹道:"你师父宽了禅性……所以泰极生否,乐极成悲……吾等知大圣不识山林,特来传报。"孙悟空道:"你既传报怎么隐姓埋名,赶着三个羊儿,吆吆喝喝做什么?"功曹道:"设此三羊,以应开泰之言,唤作'三阳开泰'破解你师之否塞也。"( 第九十一回 )

第92节:第四回 三人成虎(5)

  当然,他们也不是只会被动防御的傻瓜,面对各种妖怪,他们为了完成保护任务,总会想出神奇的招数来拯救唐三藏,其中最绝妙的一招,我看是"思想电波干扰术"--这是一种通过改变妖魔脑部思维频率而作出错误判断的近似于催眠的幻术,通俗一点儿说,就是把一个正常妖魔变成猪头三,而施术者所要妖魔们接受的信息无非是四句话:

  ◎ 唐三藏不干净,先饿一饿,再泡一泡,最后洗一洗再吃也不迟。

  ◎ 唐三藏不能一口囫囵吞下,需要精细料理才能吃。

  ◎ 唐三藏是主菜,还需要将他三个徒弟抓来当配菜才能吃。

  ◎ 唐三藏是稀罕物件,需要将亲朋好友邀来一起吃。

  下面是几个最为典型的例子,我感觉傻得有点儿离谱了!

  最常见的干扰是对妖魔头目的干扰,如黄风岭黄风怪就中了招,说了胡话:

  ( 先锋道 ):"把这和尚拿来,奉献大王,聊表一餐之敬。"洞主道:"且莫吃他着。"先锋道:"大王,见食不食,呼为劣蹶。"洞主道:"你不晓得,吃了他不打紧,只恐怕他那两个徒弟上门吵闹,未为稳便,且把他绑在后园定风桩上,待三五日,他两个不来搅扰,那时节,一则图他身子干净,二来不动口舌,却不任我们心意?或煮或蒸,或煎或炒,慢慢的自在受用不迟。"

  如果干扰头目有困难,那么干扰妖魔的亲信也有奇效,如连环洞的狼先锋就是如此发的晕:

  ( 老怪道 ):"搬柴烧火,把他蒸一蒸。我和你都吃他一块肉,以图延寿长生也。"先锋道:"大王,且不可吃。"……老怪道:"先锋,凭你有何高见?"先锋道:"依着我,把唐僧送在后园,绑在树上,两三日不要与他饭吃,一则图他里面干净;二则等他三人不来门前寻找,打听得他们回去了,我们却把他拿出来,自自在在的受用,却不是好?"老怪笑道:"正是,正是!先锋说得有理!"

  最搞笑的干扰,是对青龙山玄英洞的三只犀牛的施术:

  唐僧战兢兢地跪在下面,只叫:"大王饶命,饶命!"三个妖精异口同声道:"你是那方来的和尚?怎么见佛像不躲,却冲撞我的云路?"唐僧磕头道:"贫僧是东土大唐驾下差来的……人都呼我为唐三藏。我有三个徒弟,大的个姓孙,名悟空行者,乃齐天大圣归正。"……三个妖王听说,个个心惊道:"早是不曾吃他。小的们,且把唐僧将铁链锁在后面,待拿他三个徒弟来凑吃。"( 第九十一回 )

  明明三个家伙已经心里害怕了,本来应该说"早是不曾吃他,小的们,赶紧把他给放了"!但在"思想电波干扰术"的干扰下,硬生生把话改成了"待拿他三个徒弟来凑吃"这句前后矛盾的大笑话!可见"西天便衣"执行"既要有磨难,又不能伤唐僧"的指令时有多么严格!

  这样的笑话实在是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唐三藏之所以苟延残喘地活到今天,六丁六甲、五方揭谛、四值功曹、一十八位护教伽蓝等保护神绝对是功不可没的!可惜他们永远只是无名英雄……

  以上所有的这些,就是"僧肉案"的全部真相。

  谜底已经揭晓,但这个案件的真正意义,不在于案情本身,而在于一个小小的启示: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是一片无垠的风景,我们可以用思维来翱翔,想怎么飞就怎么飞,因为思维是无疆无域的,但,如果你无法忍受上升的高度,你也就错过了俯视众生的快乐……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2-29 13:11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93节:山僧廋辞 楔子

  山僧廋辞

  楔子

  大约在贞观十四年的四月末,师徒三人行过乌斯藏界,来到浮屠山,在山中遇见了乌巢禅师,禅师口授三藏《 多心经 》一篇,外加念了一首五言的"预言诗",共一百一十字。

  就是这篇似偈非偈的古怪文字,竟好似能够预言西去路上的一些情节,而且总体来看《 西游记 》的故事基本上是按照这样一个极为粗略的框架来上演的,但却缺少了很多重要的情节,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世德堂本《 西游记 》中最神秘的一个谜案--"乌巢诗案"。

  "乌巢诗案"的谜点,并非在于"乌巢禅师",而在于他所念诵的那首预言诗背后所隐藏着的更为神秘的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更像是《 西游记 》文本所留给后人的一首密码诗,或是一个神秘的遗迹。倘若能够真正揭开这个奥秘,亦代表着我们可以透过这一百一十个字,与最原始的《 西游记 》相遇……

  故此,"西游四案"的前三案,也就是"猴逆案","泾河龙案","僧肉案",再加上整部《 天涯道路 》的"西游编年史",其重要性亦不能与"乌巢诗案"相提并论。在之前的"三案一史"中,我们是在复原"故事文本"的真相,而在接下来的"乌巢诗案"中,我们要触摸的,却是百回本《 西游记 》本身的真相!

  欲了解"乌巢诗案"的种种奥秘,必须从第十九回"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经"开始入手。在开始之前,我还想说一句:以往看《 西游记 》,总是隔着一条弥漫着大雾的历史长河,无法看清彼岸亦无法到达。倘若真正揭开了"乌巢诗案",或者我们依旧无法渡过,但至少可以迎来河面上那短暂的风和日丽……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破坦克
军号:21098 HS431
军号:21098 HS431

发帖: 10074
来自: 上海卢湾区
状态: 离线
精品: 46
于 2012-02-29 19:49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耐人寻味!精彩!精彩!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3-01 15:05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94节:第一回 乌巢诗案(1)

  第一回 乌巢诗案

  根据世德堂本百回本《 西游记 》第十九回的记载,乌巢禅师的预言一共二十二句一百一十字:"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千山千水深,多瘴多魔处。若遇接天崖,放心休恐怖。行来摩耳岩,侧着脚踪步。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这二十二句话我翻来覆去地读,颠倒倒颠地读,连字跳字地读,总试图能够找出一点儿隐藏的文字线索,可两年过去了,还是读不出任何特异的信息。无奈之下,只得用表格的方式来逐句对照,希望能有一个新的发现:

  二十二句话中间,开头"道路不难行,试听我吩咐"等八句,都是泛泛无用的废话,直到"仔细黑松林"一句,才算是典型的预言:《 西游记 》第八十回中,取经团就是在"黑松林"中遇见了那个号称"地涌夫人"的金鼻白毛老鼠精,而第八十一回的回目赫然就是"黑松林三众寻师"。

  而"妖狐多截路"一句,十分叫人犯疑:《 西游记 》中虽然狐狸不少,但基本都是弱势群体,哪里能够"多截路"呢?统共五只狐狸,分别为第三十四回压龙洞的干娘"九尾狐狸",第三十五回娘舅"狐阿七大王",第六十回的摩云洞的"万岁狐王"与"玉面公主",以及第七十九回的"白面狐狸"。想来想去,这五位中也只有"狐阿七"曾带领小妖攻击过猴子,姑且就将这一句算在它的头上,虽然很是牵强。

  所谓"精灵满国城",所指的必然是第四十五回的"车迟国虎鹿羊三大仙",因为特指"精灵",所以应该是它们,若是"妖魔满国城",则必然是"狮驼国"了。

  而"魔主盈山住"一句,基本是泛指:几乎大部分的妖魔都是居住在山上的,无解。

  "老虎坐琴堂"一句,最是诡异。《 西游记 》中比较著名的虎有四处,分别为第十三回出现的"寅将军",第二十回中黄风洞的"虎先锋",以及第三十回唐三藏化身的老虎和第四十四回出现的虎力大仙,可是,它们四个都不会弹琴啊!其中只有"寅将军"谈吐比较风雅:

  熊山君道:"寅将军,一向得意,可贺,可贺!"特处士道:"寅将军丰姿胜常,真可喜,真可喜!"魔王道:"二公连日如何?"山君道:"惟守素耳。"处士道:"惟随时耳。"三个叙罢,各坐谈笑。只见那从者绑得痛切悲啼,那黑汉道:"此三者何来?"魔王道:"自送上门来者。"处士笑云:"可能待客否?"魔王道:"奉承,奉承!"

  虽然言谈风雅,但谈完就将人"剖腹剜心,剁碎其尸"给待客了,若说它风雅,也是一个很恐怖的风雅妖怪,姑且算它会"坐琴堂"吧!

  至于"苍狼为主簿"一句,我窃以为是指第八十五回隐雾山折岳连环洞里的"铁背苍狼怪",此妖虽是先锋,但计谋狠毒,做得主簿的--这一句也许是预示那回的"梅花分瓣计"。

  "狮象尽称王"一句,很明显是预言第七十四回所出现的"狮驼三魔",毫无疑问。

  而"虎豹皆作御"一句,很是费解:有关虎的预言已经说过了,为什么又出现了虎?至于豹,或许是暗示"花皮艾叶豹子精",但在上一句中不是预言过了吗?为什么又重复?

第95节:第一回 乌巢诗案(2)

  剩下的"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等六句,只是说一会儿就会碰上沙僧而已,没什么特殊的意义,只是起到结束预言的作用。

  当我们将二十二句逐一分析完后,发现得到的信息依旧杂乱无章:

  地涌夫人(高级妖魔)、狐阿七(跑龙套的)、虎鹿羊三大仙(高级妖魔)、寅将军(客串)、铁背苍狼怪(助理级小妖)、狮驼三魔(特级妖魔)。

  这其中只有三个半是百回本《 西游记 》中的主要情节,其他的都属于边角料,而且预言中的妖魔,并不都是西行中的主要危机( 至少牛魔王,独角兕,黄眉怪等妖魔都没在其中 ),作为一篇大预言,避重就轻,这又是为什么?

  唯一的答案就是:被动过!不是这篇预言被改动过,就是百回本《 西游记 》本身被改动过,而这篇预言被保留,没有被改动。

  难道这本《 西游记 》中的内容,也会被改动吗?这是当然的!在广大的中国民间,人们并不知道手上那本《 西游记 》( 现代通行本 )其实只是一个现代人修订的产物,也有人和我说过,从未见过什么"世德堂本"、"朱本"、"杨本"--后两个版本没有见过尚情有可原,但一般来讲,在中国读《 西游记 》的人,罕有读到的不是"世德堂本"的,这和通行本《 西游记 》的历史有关:

  在现代中国一般人所读到的所谓"《 西游记 》通行本",其实是指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百回本《 西游记 》新整理本,内容方面是按照明万历二十年金陵世德堂刊印的《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 》( "明刊世德堂本" )原本排印,但由于这个版本是残缺的,从第七十六回到第八十回,从第九十一回到第一百回,整整十五回的文字全部缺失,所以这残缺的十五回文字,是参照了六种所能见到的清刊本而补足的,分别为《 西游证道书 》( 证道书本 )、《 西游真诠 》( 真诠本 )、《 西游记评注 》( 含评本 )、《 西游原旨 》( 原旨本 )、《 通易西游正旨 》( 正旨本 )以及《 新说西游记 》( 新说本 )。并且按照《 新说西游记 》的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放在"世德堂本"第九回"袁守诚妙算无私曲 老龙王拙计犯天条"之前作为附录--这就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 西游记 》通行本",而市面上绝大部分的《 西游记 》基本状况都是如此。

  其实《 西游记 》的版本实在是太多了,除了上述的"清刊百回本"六种和"明刊世德堂本"之外,还有至少现存本七种、佚本七种( 包括我提过的"盛于斯读本"),以及"永乐大典本"。由于我不想在版本上做更多的纠缠,所以在这里只是略提一下( 若要写来,那又是一本关于《 西游记 》版本的厚书 ),只为引出与"乌巢诗案"有关的"朱本"和"杨本"。

第96节:第一回 乌巢诗案(3)

  所谓"朱本",乃是《 唐三藏西游释厄传 》,因其中有"羊城冲怀朱鼎臣编辑"字样,故简称"朱本",而所谓"杨本",乃是《 西游记传 》,此本有明刊单行本和《 四游记 》本,其中有"齐云杨致和编"字样,故称"杨本"。这两个本子都是《 西游记 》研究中重要的两个版本,数十年来,它们和"世德堂本"为谁先谁后争了个热火朝天--我所关注的,是它们有关乌巢禅师的预言诗的资料,结果两个版本竟然都是残的,并且这段文字一模一样:

  三人在途,晓行夜宿,过一山又一山,行一里又一里,不觉红轮西坠,心急马行迟。又只见前面有一高山,其山甚是高,崖岩险峻,拻层层,甚是巍峨。唐僧拍马加鞭,师徒上山顶而去。话分两头,又听下文分解……

  道路已难行,巅崖见险谷,前面黑松林,虎豹皆作御。野猪挑担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识,他知西去路。

  行者闻言冷笑,那禅师化作金光,径上乌窠而去。长老往上拜谢。行者不喜他说个"野猪挑担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老孙。举棒望上乱捣。八戒道:"师兄息怒,这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但看他那'水怪前头遇'这句话,不知验否?饶他去罢。"

  此处明显残缺了"唐僧遇乌窠禅师"一节内容,而且莫名其妙窜入"话分两头,又听下回分解"这句话,可见属于排版中的"脱漏"和"误植"问题。预言诗虽然不全,但却有三句与我们所熟悉的"二十二句本"不一致:

  道路已难行,巅崖见险谷,前面黑松林,虎豹皆作御。

  这四句更加令人疑惑,已然真的成了谁也看不明白的"泛预言"了!在意义上论,还不如"二十二句本"有用,相比之下,"二十二句本"似乎比朱、杨两本中的"三句"本更为贴近预言诗的原始状态,所以,我只能姑且认为"预言诗被删改"这一假设是不成立的,于是,只剩下了"《 西游记 》本身被改动过,而这篇预言被保留,没有被改动"这一假设需要论证,而至此,"乌巢诗案"已经由"故事文本研究"转到了"百回本《 西游记 》成书过程研究"这一层面上。

  "《 西游记 》本身被改动过"这个命题的意思是:"《 西游记 》最原始的文本中,并没有出现"通行本"中那么多的妖魔,那些妖魔是后来加上去的,而在编辑百回本《 西游记 》时,编撰者并没有很强的整体意识,忽略了这篇预言诗,结果将其完整地保留下来。"

  换句话说,假如真是这样,那么百回本《 西游记 》就是一本"汇编之书",而不是一本有着整体架构,完整计划的"个人著作"。"汇编之书"和"个人著作"都可以利用前人已有之书,但两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汇编之书"是将前人已有之书,找编辑者编辑为一本完整的书,而"个人著作"则是参考前人已有之书,然后依照自己的思想,进行整体的再创作。

  由此可见,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与"乌巢预言诗"同步的妖魔的数量和质量。那么,《 西游记 》中最原始的妖怪群体到底是怎么样的呢?而百回本《 西游记 》到底是"汇编之书"还是"个人著作"呢?欲知所有问题的答案,请看第二回《 来者可追 》。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3-01 15:06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97节:第二回 来者可追(1)

  第二回 来者可追

  面对"与'乌巢预言诗'同步的妖魔"这句话,其实应该这样去理解:

  ◎ 在原始《 西游记 》成书过程中,先出现各色妖魔,后出现"乌巢预言诗"。

  ◎ "乌巢预言诗"是编撰者对原始《 西游记 》文本中已有的妖魔的一个总论。

  所以,寻找符合条件的妖魔,得在"明刊世德堂本"之前的文献资料中去探究--最古老的有关《 西游记 》的资料,应该算是《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今存宋元刻本两种,虽然它的成书时间还有争议:有的说它属于"宋代话本",有的说其早在晚唐、五代就已成书,是那时候寺院"俗讲"的底本。但无论是唐或宋,它无疑都是《 西游记 》的先导。《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现存不过一万五千余字,原书分十七节,第一节全佚,以下各节分别是:

  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入大梵王天宫第三;入香林寺第四;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第五;过长坑大蛇岭处第六;入九龙池处第七;( 题目原佚 )第八;入鬼子母国处第九;经过女人国处第十;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入沉香国处第十二;入波罗国处第十三;入优体罗国处第十四;入竺国度海处第十五;转至香林寺受心经本第十六;到陕西王长者妻杀儿处第十七。

  整篇《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中,出现了不少极为原始的西游故事:

  ◎ 幻化成女人的火类坳头白虎精( 疑为"白虎岭白骨夫人"前身 )。

  ◎ 九龙池中的"九条馗头鼍龙"( 疑为"九头虫"和"鼍洁"的前身 )。

  ◎ 文殊普贤幻化成"女人国"女王试探三藏( 疑为"西梁女国"和"四圣试禅心"前身 )。

  ◎ 西王母池三藏撺掇猴子偷蟠桃( 疑为"人参果事件"前身 )。

  但上面的人和事都过于久远,其实是不足为凭,为了进一步寻找,我们需要更加接近明刊本的《 西游记 》资料,所以朝鲜的《 朴通事谚解 》浮出水面--这本书其实只是古代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一本教科书,但在其下卷中,有着足以考知《 西游记 》原始古本( 元或明本 )的记事,叫做《 西游记平话 》( 又名《 唐三藏西游记 》),其中有一段描写唐三藏所经历灾难的总评文字,非常值得注意:

  法师往西天时,初到师陀国界,遇猛虎毒蛇之害;次遇黑熊精、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狮子怪、多目怪、红孩儿怪,几死仅免;又过棘钩洞、火炎山、薄屎洞、女人国,及诸恶山险水怪害,患苦不知其几,此所谓刁蹶也。

第98节:第二回 来者可追(2)

  这段文字很有价值,它提出了七家最原始的妖魔,分别为:黑熊精( 熊罴 )、黄风怪、地涌夫人、蜘蛛精和多目怪、狮子怪、红孩儿怪( 牛圣婴 )。

  此外还提到了四个地名,其中的"火炎山"应该就是日后的"火焰山",而"薄屎洞"应该是后来的"稀柿衕","女人国"则会演变为"西梁女国",唯有"棘钩洞"难以理解。

  《 朴通事谚解 》中除了引用了这段"灾难汇总",还较为详细地引用了一段有关"唐三藏引孙行者到车迟国,和伯眼大仙斗圣"的文字:

  唐僧往西天取经去时节,到一个城子,唤作车迟国。那国王好善,恭敬佛法。国中有一个先生,唤伯眼,外名唤"烧金子道人"。见国王敬佛法,便使黑心要灭佛教,但见和尚,便拿着曳车解锯,盖起三清大殿,如此定害三宝……先生对唐僧说:"咱两个冤仇可不小哩!"三藏道:"贫僧是东土人,不曾认得你,有何冤仇?"大仙睁开双眼道:"你教徒弟坏了我罗天大醮,更打了我两铁棒,这还不是大仇?咱两个对君王面前斗圣,那一个输了时,强的上拜为师傅。"唐僧道:"那般着。"伯眼道:"起头坐静,第二柜中猜物,第三滚油洗澡,第四割头再接。"

  此后的文字与百回本《 西游记 》"车迟国"一段文字大同小异,伯眼大仙有个徒弟叫"鹿皮",而他自己本身则是一只老虎,被猴子叼去了头颅而死--由此可见,车迟国的"虎鹿羊"三大仙也应该是原始妖魔之一。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元钞本《 销释真空宝卷 》,它是目前可以见到的最早的与《 西游记 》有关的宝卷,此宝卷与宋元刻西夏文藏经同时在宁夏被发现。《 销释真空宝卷 》的行文,除了偶用七言诗为偈语外,一般叙述都是采用三、三、四格式,其中有一则集中记录了三藏取经的故事,也有数句有关原始《 西游记 》妖魔的概论:

  正遇着,火焰山,黑松林过……罗刹女,铁扇子,降下甘露;流沙河,红孩儿,地涌夫人。牛魔王,蜘蛛精,设( 摄 )入洞去……灭法国( 明显是车迟国的事情 ),显神通,僧道斗圣……戏世洞( 稀柿衕 ),女儿国,匿了唐僧。

  这里出现的新的原始妖魔,主要是牛魔王,罗刹女两位,但此时的牛魔王未必和罗刹女有夫妻关系,甚至并非是"牛魔王",或许只是一个牛精也说不准--牛魔王和罗刹女结婚生下了红孩儿,这一段是后人在改编时点的鸳鸯,并做不得准。

  由此可见,在原始的《 西游记 》文本中,各色妖魔最多也不过十几家左右,目前可以认为是原始《 西游记 》中出现的妖魔一共有九家,它们分别是:

  地涌夫人、车迟大仙、狮子怪、黑熊精、黄风怪、蜘蛛精、多目怪、红孩儿怪、罗刹女。

第99节:第二回 来者可追(3)

  不但妖魔数量很少,而且有关它们的故事情节应该也比较粗陋,而"乌巢预言诗"就是在这之后出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有关预言的几句,就比较能够理解其中的奥妙了:

  仔细黑松林,妖狐多截路。

  精灵满国城,魔主盈山住。

  老虎坐琴堂,苍狼为主簿。

  狮象尽称王,虎豹皆作御。

  我们不妨将这八句连起来,按照预言家的口气来解释:

  取经的人啊!当你们经过黑松林的时候,请要特别仔细,不要中了地涌夫人的圈套;在这条西去的险路上,有很多迷惑人的妖魔,这是你们必经的险阻;有深山中的精灵控制住了国家的政权,它们将与你们为难;吃人的凶险多发生在深山的洞穴之中,请你们不要靠近;还有一些妖魔多是虎狼之辈,你们尚且可以应付;更有一些最高等级的狮象魔王,连虎豹都是它们的手下,这一点你们就要注意了!

  这些"预言"如果针对如今的《 西游记 》通行本,当然属于无济于事的废话,但倘若针对的是妖魔很少且故事简单的原始《 西游记 》文本,则这段"预言"还算是非常丰富翔实的!

  由此可见,《 西游记 》的文本果然属于"累世增加性":在《 西游记 》最原始的文本中,并没有出现"通行本"中那么多的妖魔,那些妖魔果然是后来加上去的,而在编辑百回本《 西游记 》时,编撰者并没有很强的整体意识,忽略了这篇预言诗,结果将其完整地保留下来。

  由此可想,现在所流传的《 西游记 》,也许真的只是一本"汇编之书",而不是一本有着整体架构,完整计划的"个人著作"。当然,现在说这个话还言之尚早,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来支持这一结论--其实除了挖掘"原始妖魔"这一招之外,其实我们还有另外一个更加高明的办法,那就是分析"文字":文字是最诚实的东西,如果《 西游记 》长达一百回的文字风格一致,构思皆奇特,那么就毫无破绽可言。但只要是属于后加入进去的,经过汇编的文字,其风格与品质一望便知,是作不了假的!欲知如何从文字风格与构思创意方面来挖掘《 西游记 》所存留的线索,请看下回《 百结悬鹑 》。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瑞虎-尊爵兰
军号:22011
军号:22011

发帖: 1306
来自: 上海
状态: 离线
精品: 8
于 2012-03-01 18:37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太复杂了~~~~~


车型:瑞虎 1.8L 手舒,颜色:尊爵兰
总坛军号:22011,上海军车号:SH473
申虎团:SHT001,A3号:0200
呼号:BH4ABP
车牌:苏E***69
活动目标:虎行天下
---
破坦克
军号:21098 HS431
军号:21098 HS431

发帖: 10074
来自: 上海卢湾区
状态: 离线
精品: 46
于 2012-03-01 19:41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越来越玄了~~~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3-01 22:3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慢慢看,细细品,哈哈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3-02 12:28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100节:第三回 百结悬鹑(1)

  第三回 百结悬鹑

  其实从百回本《 西游记 》第十三回"取经开始"到第一百回"取经结束",这中间八十七回的篇幅,都在重复一个"佛肚竹模式":此竹其节间膨大,状如佛肚,形状奇特,故得名"佛肚",而《 西游记 》的取经部分也存在这个问题--总是遇见问题,发生冲突,最后继续前进。如此如一节节的佛肚竹一般,包含了四十多个大小故事,好似蚯蚓一般,切作数段,依然可以段段独立存活。

  百回本《 西游记 》这种可以随意"隔断"和"合并"的特性,也就意味着故事与故事之间可以不断地插入新的故事:在四十几个故事中,有的写得文字很好,有的却文字一塌糊涂,有的故事创意很好,但有的却既拖沓又重复,甚至是将之前的几个故事拼拼凑凑而已!倘若百回本《 西游记 》出于一人之手,又怎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所以我在《 天涯道路 》部分,曾多次在文章和批语中提到过有关"此定为后人伪作"的概念。当然,这是一种比较极端的说法,我所谓"伪作"的概念,其实是针对"西游原始文字"而言的,是后人增补上去的故事--而所谓"后人",其实也是明朝那些古人了。

  在这里,我想以构思与文字的新旧优劣作为标准,比较郑重地将"西游十四年"间出现的故事进行相对合情合理的划分,基本上分为四大类:

  ◎ 疑似原始文本中的故事,简称为"原始"。

  ◎ 疑似原始文本但后来经过加工丰富的故事,简称为"改良"。

  ◎ 疑似后人增加的优秀故事,简称为"添花"。

  ◎ 疑似后人为了凑数而增加的俗套故事,简称为"蛇足"。

  按照这个标准来看现行的"西游十四年"( 第十三回至第一百回 ),结果如下:

  根据上表,在四十一个大小故事中,"原始本"只占了十一个,"改良本"占了十二个,"添花本"占了十个,"蛇足本"占了八个。按照这个数字,意味着依据原始《 西游记 》文本呈现或是改良呈现的,只有二十三个故事,占总数的一半,余下的十八个故事,都属于后人编撰加入的--要依据这个表格来看,"西游十四年"所发生的故事还真是良莠不齐,这长达八十七回的西游文字不但不是"天衣无缝",而且缝补拼缀甚多,都赶上"百结悬鹑"的乞丐衣了!

  这个结论倒也不是信口雌黄,只要按这个分类来对比阅读,优劣真伪,便无法遁形了!单以"蛇足"故事而言,我在《 天涯道路 》中就曾对"荆棘岭对诗事件"( 详见《 胭脂泪 》)、"灭法国"( 详见《 拈花笑 》)以及"铜台府地灵县抢劫事件"( 详见《 雁落秋声 》)进行过比较细致的剖析,在这里就不再赘言了。

  其实莫说"西游十四年"的故事是拼缀而来,就连整本《 西游记 》亦是缝补痕迹宛然!大的分割点有两点,分别是第七回和第十三回,将整部《西游记》分割成三部分:

  第一大部分是"闹天宫"。从第一回始到第七回止,从猴子出世一直写到闹天宫后被镇压,这是一个最为完整的部分,也是整部百回本《 西游记 》中内容最为精彩,结构最为创新,语言最为舒服,文字最为平实的部分。简直是可以独立成书的一部分。

第101节:第三回 百结悬鹑(2)

  第二部分是"入冥记"。从第八回始到第十三回前半回止,这是一个文字和内容俱混乱的部分,语言风格也和前后完全不统一,并且由四( 或五 )个小部分拼接而成--

  ◎ 梦斩泾河龙

  ◎ 唐太宗入冥记

  ◎ 刘全进瓜

  ◎ 观音显像化金蝉

  ○ 陈光蕊本事( 清刊本《 新说西游记 》)

  第三部分就是"取真经"。从第十三回开始到第一百回结束,内容良莠不齐,文字优劣共存,既拖沓又雷同,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尾巴。

  至此,疑问又产生了:为什么百回本《 西游记 》的结构会是这样混乱不堪?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百回本《 西游记 》并不是一本"个人创作",而只是一本"汇编之书",而且就算是汇编,也是很多人一起在短时间内攒出来的,仅仅只是做到了略微统一语言风格,连校对工作都还没有做到位,明显的错误随意就能举出好多:

  其一,"猴子吃荤吃素前后矛盾"--

  在第二十七回中,明明猴子有这样一段吃荤的自白:

  师父,你那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若想人肉吃,便是这等。或变金银,或变庄台,或变醉人,或变女色。有那等痴心的,爱上我,我就迷他到洞里,尽意随心,或蒸或煮受用;吃不了,还要晒干了防天阴哩!

  而到了第三十九回,乌鸡国度气救国王时,猴子又变成了吃素的典范:

  那八戒上前就要度气,三藏一把扯住道:"使不得!还教悟空来。"那师父甚有主张。原来猪八戒自幼儿伤生作孽吃人,是一口浊气,惟行者从小修持,咬松嚼柏,吃桃果为生,是一口清气。

  这说明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编撰者根本不注意细节的前后呼应。

  其二,"西海龙王名讳混乱至极"--

  在百回本《 西游记 》第三回中,四海龙王分别为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到了西游记第十五回鹰愁涧收白龙时,西海龙王依旧是敖闰。而到了第四十一回时,北海龙王敖顺变成了"敖闰",西海龙王敖闰则变成了"敖顺"。四十三回衡阳峪收鼍洁时,西海龙王亦是"敖顺",并且一顺到底,再也没改过,但在第七十七回,北海龙王又成了"敖顺"。

  这种一错再错,已经不是"校对失误"可以形容的,这说明,的确有很多人在编撰这部百回本《 西游记 》,并且时间仓促,根本来不及查对。

  其三,"双青狮之误"--

  在第三十六回和第七十四回,文殊菩萨的青狮两次下凡,这当然不是菩萨的错误,他并非没有严格看管自己的狮子,也不是因为西天施行单双号的缘故要养两头狮子,这是由于编撰者没有审视全书,就任意增加妖魔所导致的后果。

第102节:第三回 百结悬鹑(3)

  其四,"通关文牒盖印之误"--

  在第一百回中,唐太宗曾御览通关文牒,这里的错误有点儿大得离谱:

  ( 三藏 )叫:"徒弟,将通关文牒取上来,对主公缴纳。"当时递上。太宗看了,乃贞观一十三年九月望前三日给。太宗笑道:"久劳远涉,今已贞观二十七年矣。"牒文上有宝象国印,乌鸡国印,车迟国印,西梁女国印,祭赛国印,朱紫国印,狮驼国印,比丘国印,灭法国印;又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太宗览毕,收了。

  我很想问一问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编撰者,"狮驼国"的国印是如何盖上去的?根据第七十四回的记录,整个狮驼国只是一个空壳,因为大鹏在"五百年前吃了这城国王及文武官僚,满城大小男女也尽被他吃了干净,因此上夺了他的江山,如今尽是些妖怪"。既然如此,取经团到哪去找到五百年前就被遗失的"狮驼国印"?这岂非笑话!

  还有,既然上面有"凤仙郡印,玉华州印,金平府印"三个天竺直辖市的大印,为什么没有盖上大天竺国的国印?是没有盖吗?请看第九十四回的记录:

  国王见了,教请行者三位近前道:"汝等将关文拿上来,朕当用宝花押交付汝等,外多备盘缠,送你三位早去灵山见佛,若取经回来,还有重谢。留驸马在此,勿得悬念。"行者称谢,遂教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又取黄金十锭,白金二十锭,聊达亲礼。

  在大天竺国分明用了印,而且还是一个重要情节,为什么在第一百回却消失了?这只能说明编撰人员各负责一部分,并且还是偶尔凭记忆来编辑改写,这种编辑实在令人发指!

  其五,"唐三藏问题"--

  在第九十九回,观音菩萨念灾难簿子的时候,一劈头就是四个莫名其妙的灾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出胎几杀第二难,满月抛江第三难,寻亲报冤第四难。

  这四难在"明刊本"中根本就没有体现,何以难之?后来在清刊本中补上了"陈光蕊本事"以及"江流儿故事",这才将这四难说圆满--但又出现了"唐三藏性格前后不一致"的大问题,在清刊本第九回中,陈玄奘可是手刃了仇人的:

  ( 丞相 )把刘洪拿到洪江渡口先年打死陈光蕊处。丞相与小姐、玄奘,三人亲到江边,望空祭奠,活剜取刘洪心肝,祭了光蕊,烧了祭文一道。

  这样一个为了报杀父之仇,竟然活活地把个刘洪开膛破肚,剜了心肝的和尚;我实在很难和日后西天路上那个所谓"扫地恐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的唐三藏联系起来,这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人!这种错误,更加说明了百回本《 西游记 》的"累世汇编性",因为它不在一个大的统一的架构之下,所以才会导致漏洞百出,透得进阳光--只要仔细阅读《 西游记 》的文本,类似这样的错误可谓比比皆是。

  既然《 西游记 》的结构如此之混乱不堪,那么,到底《 西游记 》一书是怎么成形的呢?它的编撰者又是谁呢?它到底汇编了哪些已有的文字内容呢?欲知这一切的谜团,请看第四回《 新月满月 》。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课桌
你还能失败几次?
你还能失败几次?

发帖: 6460
来自: 上海宝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18
于 2012-03-02 12:4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第103节:第四回 新月满月(1)

  第四回 新月满月

  到底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是谁?

  也许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吴承恩!这个答案得益于数十年来全国上下的教育灌输,并且几乎所有出版的百回本《 西游记 》都赫然印着"吴承恩"三个字。但其实,"吴承恩"取得百回本《 西游记 》的著作权,也不过就是几十年前的事情--这仅仅只是一个说法而已,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依旧在继续,基本分为两大派:一派支持吴承恩为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另一派则指出吴承恩并非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当然,数十年间陆续又有一两个单独的观点被提出,支持其他人( 如"李春芳" )为百回本《 西游记 》的作者,但毕竟成不了大气候。

  比较有意思的现状是,互掐的两大门派谁也不让谁,各持己见,但他们双方所能凭借的"最有利"的证据,其实都不属于铁证:

  ◎ 天启《 淮安府志 》卷十九《 艺文志 》--《 淮贤文目 》中有着如下的著录:

  "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 清初黄虞稷所撰的《 千倾堂书目 》卷八"史部地理类"有着如下的著录:

  "唐鹤征《 南游记 》三卷;吴承恩《 西游记 》;沈明臣《 四明山游记 》一卷。"

  "吴作"与"非吴作"所激战的最终证据就是这两条了,此外所有的"证据",都是在先肯定或是否定"《 淮安府志 》中吴承恩所作《 西游记 》为小说"以及肯定或是否定"《 千倾堂书目 》中的吴承恩《 西游记 》为游记"的前提下而引申的论证。

  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这场百回本《 西游记 》作者之争就没有消停过,而且越演越烈,但谁也不能说服谁,因为证据还是太少,都是自圆其说--我属于"非吴作"一派,但我无意在此论证有关"吴承恩"的任何事情,因为这本就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事情,而且不管分歧有多大,首先都应该回到文本,以文本为出发点,才可得出相对合理的结论。

  我只想在此讨论一下百回本《 西游记 》的成形的大概过程。

  现存最早的百回本《 西游记 》扉页中题"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共二十卷;而卷九、十、十九、二十又题"金陵荣寿堂梓行",卷十六第三行又题"书林熊云滨重锲"。这清楚地表明,这一版本至少是三种版本的混合体--这与我的"汇编之书"的观点是吻合的,这一部拼杂而成的"奇书",极有可能是当时的"书商"( 金陵书坊主 )为适应当时的阅读形势,及其追逐读者市场的一个"快餐式"的产物。

第104节:第四回 新月满月(2)

  明朝中叶是古代书籍刊刻印行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书籍刊刻出版由官府转向民间,在一些城市中出现了许多由书商经营、以营利为目的的书坊,金陵的"世德堂"就是其中一家。当时的金陵是全国书坊的最集中之地,在这样一个"出版社"和"印书厂"云集的文化中心,一部好的"畅销书"是极具市场竞争力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书坊为了标榜"新编"、"新作"或"新订"、"重订"以吸引读者,不惜窜改古籍的原作,或修缀拼接,或改头换面,使之成为一本"新"的"流行读物"。

  面对这种不良风气,顾炎武曾经有过批评:

  万历间人多好改革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 日知录 》卷十八 )

  而清代著名版本学家黄荛圃亦有"明人喜刻书,而又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废于古( 见《 黄荛圃书跋 》)"的批评,更有人曾有过"明人刻书而书亡"之叹(《 书林清话 》)。由此可见,这种"不尊重原作、妄加改窜"的做法,已经成为当时出版界的通病。由此可想,百回本《 西游记 》也许正是从这种"拆补拼缀"中诞生的"畅销书"。

  百回本《 西游记 》的缝补痕迹极为明显,有生硬连接之嫌疑,我有一个更为大胆的猜测,也许它是按照这个结构来拼接的:

  也许在百回本《 西游记 》之前,这世上早已经存在了有关"前七回"的文字,而且"前七回"文字非常完整,它描写了一只妖猴从出世到被镇压的完整过程,其实和"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感觉差不多,或许在世上真的存在过一本包含前七回主体内容的"《 镇魔记 》"吧!如果有,它可能就是百回本《 西游记 》的起因。

  当时"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流传很久,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本子所见,那无非是由十几个粗糙的小故事组成的"历险记",但其中提到了"猴行者"以及它曾经犯过罪孽的信息。也许就是这一点打动了书商的心,他迅速想到,如果可以将"《 镇魔记 》"中间的猴子与"唐三藏西天取经"的故事结合在一起,那估计是一种很不错的创意!于是,他请到了当时的几个颇熟练的"写手",开始策划这本"奇书"。

  首先要解决的事情是,如何将两个故事连接起来,于是"写手"们寻找到了一个契合点,那就是唐太宗--其实在唐朝时就有"唐太宗入冥记"的文字( 如今记载这段文字的敦煌写经被藏于藏伦敦大英博物馆,当然,我们在今人整理校录的《 敦煌变文集 》中也能见到 ),明朝应该也有这类的故事流传,于是,"入冥记"成了连接"《 镇魔记 》"和"唐三藏西天取经"故事的桥梁,形成了如今百回本的雏形:

  ◎ "《 镇魔记 》"( 约八回文字 )
第105节:第四回 新月满月(3)

  ◎ "入冥记"( 约一万字 )

  ◎ "唐三藏西天取经"( 约十七回文字 )

  这样的结构虽然很是简单,但要比百回本《 西游记 》要紧凑许多,而内容也非常均衡。但如果单单只是这点篇幅,显然离预想的效果很有距离,倘若能够扩充到一百回整,则这本就蔚为可观了,但由二十回的篇幅突然暴涨到一百回,这又谈何容易?"《 镇魔记 》"由于相对完整,所以只能微调,删减无关的,增加连接的,却是不能再扩充了;而"入冥记"虽然有增加篇幅的余地,但毕竟这只是一个过渡用的桥段,再加也加不了几回;唯一可以无限量增加的,就是"唐三藏西天取经"这部分故事,所以书商和几个"写手"们进行了策划,要大幅度增加取经的故事,但加入数量如此庞大的篇幅,总要有个说法,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我们都很熟悉,如今普天之下的人也基本都很熟悉的说法--

  "九九八十一难"!

  只要有了这个"说法",几乎就可以凭空增加近八十个回目,于是一切穿插拼缀都可以合情合理。于是新的结构逐渐形成:

  ◎ "《 镇魔记 》"( 约七回 )

  ◎ "魏征梦斩泾河龙"( 约二回 )

  ◎ "唐太宗入冥记"( 约一回 )

  ◎ "刘全进瓜"( 约一回 )

  ◎ "唐太宗求法"( 约一回 )

  ◎ "唐三藏西天取经"( 约八十八回 )

  如此就形成了一本刻意制造的一百回整的奇书,或许它就是那部传说中的《 西游释厄传 》,它是百回本《 西游记 》的"半完成"形态--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百回本《 西游记 》会形成那种"前七回"精妙,"中六回"混乱,"后八十七回"拖沓重复的局面,而且"后八十七回"中有很多故事好像是为了凑数而插补进去的,这也许就是书商和"写手"们为了生生凑成一百回整而做出的努力吧!

  但这样一个"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释厄传 》",与百回本《 西游记 》还存在着一段距离,到底这段距离是什么?又将如何完成这段距离,完成有关《 西游记 》前世今生的转变呢?请看第五回,也是最后一回《 星尘凡俗 》。

第106节:第五回 星尘凡俗(1)

  第五回 星尘凡俗

  历来百回本《 西游记 》的主旨都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谈禅",据说其中有佛祖禅机;有的说是"讲道",里面有金丹要旨;有的说是"叙儒",里面包含了大学中庸之理;学文的在其中看见文字妙趣,学医的在其中看到养生要论……似乎所有人都可以在其中发现自己想要的东西。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现象,之所以会演变成这样的局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百回本《 西游记 》中包含了一种很神奇的东西,是其他书籍中所没有的:如果《 西游记 》中只是仅仅只是三部分故事,那么这部书永远也只是一个故事而已,正因为有了这样东西,一切就都不同。

  这样神奇的东西,就是"虚无"( Emptiness )--要想书籍永远被后人争议和探索,就要提供给后人一个可以"争议和探索"的空间,这个空间就是"虚无",也就是道教所谓的"空",《 道德经 》对这个"空"解释的无比清楚:"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无之以为用"便是一切奥妙的源泉:书籍与读者的沟通,并非全部都是"书籍提供信息,读者被动接受"这样简单,也有别出心裁,用书籍制造出了一个虚无的容器,希望读者可以填入主观的思想来完成沟通的情况存在--百回本的《 西游记 》,便是这样一个虚无的容器,它并不是提供给了广大读者一个鲜明的信息,而是推出了一个"争议和探索"空间。

  这个容器,这个空间,就是百回本《 西游记 》中夹杂的"道教语汇"!

  且不说内容,单是百回本《 西游记 》的章回名称,就算得是今古奇观,因为它掺杂了大量的道教语汇,例如,"心猿意马"、"姹女婴儿"、"金公木母"等,于是古代读者以为神异,加上当时又以为《 西游记 》是丘处机先生为了"释演金丹的奥秘"而作的密码书,所以大家众口一词,都认为其中奥妙无穷,一字一句都"关乎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每个人都在这个虚无的容器中装进了自己的思想,形成了各种有关《 西游记 》的内涵。

  但其实往粗里说,《 西游记 》回目的奥秘一句话就搞定,那就是"有话不好好说"--玩儿的净是一些"情节牵扯"、"字号附会"的把戏,比如,猴子就是"心猿",十八岁以下的男孩子都叫"婴儿",而美女妖女都被喊作"姹女",两者只是牵强附会的关系,可以互换,仅仅只是说法不同:

  回目如此,内文也是如此,我开始深深怀疑,这部书的编撰者中,有一个是真正懂得"策划"的策划大师。在西方,有很多喜欢"恶作剧"的作家( 如米兰·昆德拉 ),总喜欢丢些评论家喜欢的"争议言论"放进自己的小说里,看他们会不会按照自己的预想那样发出某种议论,从而偷着或者公开乐--百回本《 西游记 》的策划者,手段要比他们高级得多!当然,这位策划大师还有其更深的目的。

  让我们将目光重新投到那部"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释厄传 》",此时百回本已经颇具规模,但有其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在一部书中出现了"文字拖沓,风格迥异"的情况:毕竟这是数人合力而编撰的百回大书,虽然请来的"写手",也许各个都是比较不得志的文人,而且也统一了黑色幽默的基调,但各人风格还是有偏差,文字水平亦有优劣上下之分,这是永远也无法融为一体的--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关系着这一本书的命运。

第107节:第五回 星尘凡俗(2)

  在美术上有一个色彩搭配的秘诀,那就是各种颜色相配的时候,有冷有暖有浓有淡,并非天生相配,但为了各种颜色衔接的和谐,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使用"中性色":所谓"中性色",乃是指的"黑、白、金、银、灰"五种万能搭配色,任何两种三种四种甚至十种一百种颜色之间加入了"中性色",那么视觉就会和谐--如今,亦需要这样的"中性色"来调和,这就是上面我们所说的"道教语汇"。

  就像想要将"文字不通"变成文学,那就将其隐藏在"预言"的幌子下一样,要想叫"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记 》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就要将其隐藏在"神秘"之中。在这个世上,只有"神秘"才能给一本书带来足够的想象空间,才能让人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就算是看到了"文字拖沓,风格迥异"的现象,也会被其中所夹杂的"道教语汇"所迷惑,以为每一句都含有深意,这样就将"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记 》的缺陷全部掩盖了!

  所以,在"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记 》的编撰者中,定然有一个熟悉"道教语汇"的"写手"存在,经过增加诗词和看似神奇的回目,"半完成"状态的《 西游记 》正式演化为百回本《 西游记 》,从"半完成"状态进化到了"完成"状态,虽然日后还会有小小的改动或是增补,但大体的情况就是如此了!

  以上所有这些,就是"乌巢诗案"的全部秘密。

  据说旧时人家建房子,立柱中是要上铁钉的,铁钉锈得最快,无论如何给柱子漆上鲜亮的颜色,只要拔出柱中的铁钉,就可以知道立柱时间的长短。其实"乌巢诗案"只是百回本《 西游记 》这个柱子中的一枚生锈的铁钉而已,只要将它拔出来,那么一切的一切都可以揭示出来,并且可以合理推测。

  我还想说最后的一点:这样一部百回本的《 西游记 》,缝补痕迹宛然,编辑得极为粗糙,并且所有掩饰到此都已昭然若揭,那么,这部书如果真的只是出自于一人之手,我倒很想知道他是怎样写成这样一本"前言不搭后语"的盖世奇书的。

  所以我想说:其实争论吴承恩是不是作者,其实真的毫无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部"汇编之书",是合多人之力攒成的"奇书",它没有真正的作者,也不需要作者!我倒是很欣赏在百回本《 西游记 》扉页上题写的"华阳洞天主人校,金陵世德堂梓行"十四个字。

  我知道:在这个世间,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只有一个作者,这样就足够了……

  后记

  记得三年之前,我还住在广州福今路临街的一座公寓楼上。

  广州八月之夏,原是一个明晃晃的世界。我与好友何先生常耐不住热,结伴跑到冰室去消暑,一杯冻奶茶,一碗龟苓膏,便可换得片刻身心清凉。闲聊之间,何先生无意提到了《 西游记 》的种种细节,我便上了心--因往年常读《 西游记 》,札记多多少少作了数本,于是下次叹茶时,我便带了一本与他看,何先生看了之后连说好,无奈就是太过零星散碎,建议我最好写成系列文章,我亦答应好。回到公寓后本想做提纲,但面对千头万绪,却又不知如何落笔,于是暂时作罢。此后十几日,心中所想,脑中所思,不过只是一部《 西游记 》,为之竟生纠结执著,乃至茶饭不思。

  记得《 痴华鬘 》第五十九"观作瓶喻"中亦有我这种状况:有两个人同看制陶师作瓶,一人半途离去,参加了附近的法会,既得到了美食又获得了珍宝,而另一人则看得欢喜入神,直到日落才离去,结果连饭也顾不上吃,更失去了获得珍宝的机会--我佛当然以后者为愚人,可我却并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

  如此过了多半月,一夜不寐,忽然灵光乍现,于是连忙下床记录,后多经修改,这才初成此书"四案一史"的架构。最初的几篇也还顺利,友人们多方鼓励,我便坚下心来写它--虽说坚心,但我毕竟是手懒之人,写字也要挑日子,所依据者并非皇历,而是心情:倘若一天欢喜,这一天必不能定心伏案,倘若一天忧闷,这一天亦不能定心伏案,所以常有断续,有时连写一月而才思不竭,有时却数月里不曾开张一字。

  从前的我,原不能体会黄山谷"春来诗思何所似,八节滩头上水船"的感觉,但自写此书起,每作一篇便感受深刻一分,真如船行于层层逆水滩头一般艰难。虽说其间总是断长续短,但毕竟笔断意连,加之三易五增,如此两年有余,书终成。

  我作此书时,虽有一种欢喜,却更兼数种疲惫,回首来路,竟满是纠缠:我读《 西游记 》,原非是喜是爱,其实只是天涯明月的相知,相知愈深,束缚也是愈深,以至于最终生出了一种身心俱疲,乃至不愿相对,直到书成之时,清点余下的感情,竟唯剩解脱而已--近来我于书事人事皆生此种念头,由此观之,所谓时间,确是人世间最大最荒唐的玩笑……

  《 华严经 》有"普贤菩萨行愿品",我最惊于其中四句颂偈: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佛经中原有这等清净安闲的文字,一见之下,竟得身心震动,霎时间变得无爱无憎、无喜无悲。不离世间道反入世间道,身入三千红尘却又不染红尘,这种文字原不是小女子的婉约之美,而是大丈夫的天地之美--而我,亦从此美中得以妙音妙悟。

-------------------------------------------------------------
【完】



A3 爱情海蓝 1.6L 精英型
上海A3 号:0032
新奇军号:21009
HAM呼号:BG4HIO
已丈量过:160,000KM 路程
破坦克
军号:21098 HS431
军号:21098 HS431

发帖: 10074
来自: 上海卢湾区
状态: 离线
精品: 46
于 2012-03-02 17:55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百回本的《 西游记 》,便是这样一个"无之以为用"的虚无容器,它并不是提供给了广大读者一个鲜明的信息,而是推出了一个"争议和探索"空间。

疾速蜗牛
迷茫的奇瑞
迷茫的奇瑞

发帖: 5408
来自: 北京[$#8226]房山
状态: 离线
精品: 0
于 2013-03-02 00:2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一周年纪念


QQ308 法兰红
军号:23128
午夜在线


发帖: 524
来自: 上海
状态: 离线
精品: 3
于 2013-03-14 10:5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神贴神文啊~~~



对于问题的出现,我们需要采取两种正确的态度:一是积极乐观的搞定它;一是积极乐观的被它搞定.......
前一页  1   2   3   4   5  后一页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除的帖子
转到



回复帖子

Powered by UltraThreads ® Version 1.0 Final
Copyright © 2000 - 2002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奇军是奇瑞车主自发建立的网上社区,包括但不限于奇瑞各种车型
新奇军论坛所登载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新奇军车友会的立场
新奇军论坛由奇瑞汽车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非是奇瑞汽车的官方网站


皖ICP备05009427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