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奇军 回复帖子

搜索|注册|登录

» 新奇军 » 车友之家  
前一页  1   2   3  后一页
本帖设为精华;唯寻@2015-07-21 13:36
作者 知识与财富 [精华]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0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原文,两个月前发于日志。

=====

前言

在年初码《管理与思考》时,我就想有时间的话来码,现在的这个标题。《管理与思考》的文字中,以及提及了管理学与经济学是并行发展的,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

这些年难免有人问我,你以前学什么的?每次散人回答的都是:经济管理。
现在很好解释这个组合名词了。因为网络百科的名词解释里面有,并且有本杂志就叫《经济管理》。这本杂志如是介绍:
《经济管理》内容涵盖经济学、管理学两大学科门类……

(外部链接,不予显示)link?url=eF_cnRKRKt6pUeL4a8LX-FZdkutKFiswFIIkFN6qSSv7DIBbQdi_P4JByBGtuxAxGPqmQ0KXBaaNYqO8U1EdD_

经济管理是指经济管理者为实现预定目标,对社会经济活动或生产经营活动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等活动。简言之,经济管理就是经济管理者对经济活动的管理。

====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散人自己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先基于经济原理取舍,其次在基于管理原则判断。知识与财富相关吗?相关,每一次社会进步,社会财富的增加,都是基于知识积累的增长。每一次社会发展处于平台期的时候,无一例外都是知识发展处于停滞不前的时候。

难免有人会说,是不是散人瞎扯。散人通常会回答:我知道的一切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我所使用的知识与技术,都是我在实践中对比检验过的。跟许多人不同的是,我不会如庄子所说,只取人口中之珠,窃为己用。散人懂得引用二字。故如对文字有所不解,请自行阅读相关书籍,对基础知识进行补充。

图片

认识散人多年的朋友,肯定常听散人说一句这样的话:
你有想法最好,去实践就ok,要是没想法,我会建议你最好有想法,既然已经有想法了,且不论结果是什么,去做就ok了。

为何散人会如此说呢?过去散人从未给出过解释,这次也不想解释,只是引用一个经济学的观点,至于前提与其他条件是什么,不在这里做探讨。散人只提供节选,供有思考力,与求知欲的人自行去探索。因为许多今天被反复验证的理论,最初都是由一个奇怪的想法开始的。
图片

散人常说,未来的社会就是有知识的欺负没知识的,这句话在知识经济时代将会变得非常明显。
过去散人说过,有长辈跟我抱怨,他雇佣的工程师与管理者,对他经营的内容完全不上心。散人当时回:您是承担风险来获得利润与回报,他们是提供技术与服务来获得报酬,因此他们对您承担的风险不上心,您也只会在获得超额风险回报后,才刻意多给他们一点报酬。

上面这一段,冰冷冷的基于经济学角度的回话,就是事实与真相。就如同,社会如果对新知识的产生或激励不足,那些知识陈旧与获得知识不足的人,就会因为缺乏必要的新知识而蒙受损失。现实中许多觉得被骗与受伤的人,都是支付了可以购买最新技术的费用,得到的确是一般的设备。这在越塞闭的地方,出现的情况就越多。

现实中为什么会存在这种情况呢?
我们从历史上可以看到,许多王朝的覆灭,都是王跟大臣与将领们讨论国家大事,然后因为自身缺乏标准,也因为存在很多困惑,于是问了身边的人,如太监,宫女,侍童或嫔妃,然后这些身边的人给出了看法,他们也一样不理解,但是他们觉得应该如何。因此,本身无标准,在混杂见解水平更低人的建议,做出了看似最合理的选择。

直到今天我们一样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些决策者一边与所谓的行家探讨发展与将来,一边与缺乏见解的人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

如果去掉时代的特征,在一个封闭的氏族或宗族生活的封闭圈子里,获得身边人的支持,在农耕与工业化初期的作坊时代是必要的条件。但是今天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不加入知识与信息这样最基础的元素。无疑做出的选择,会在这个时代付出惨重的代价。

====
1996年1月5号,周五下午两点半……
图片

一个关于“新增长理论和经济史,匹配还是不匹配”的讲座,正式拉开了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幕。

一个叫保罗.罗默的经济学家,用正方辩护的形式开始了他的讲演:
他说:每次一种新的数学形式被引入是,都会引起同样的反对。一些人抱怨说“这些方程式是如此简单而世界是如此复杂”,其他人则声称那些方程“没有告诉我们任何新东西”。……

罗默说:
创意可以被拷贝和不停地使用,它的价值随着他能改造的竞争性物质的数量而同比递增;市场越大,新想法的回报就越高。

……

回到现实之中,经济学对我们的生活有影响有关系吗?
出生在1723年的亚当.斯密在1764年,为了消磨时光,创作了一本书《国富论》。1751年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做逻辑学教授,此后布可伦克公爵愿意用双倍工资,邀请斯密到法国的图卢兹做他的家庭教师。斯密为了消磨时间,写下了那本《国富论》。

图片

《国富论》中称有支看不见的手,在支配着市场。斯密笔下的别针工厂,强调了分工与专业化。这些工业时代初期的思想,至今还是许多处于作坊形式业态的小微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

所有关于,发展,增长的理论,无一例外都是从亚当.斯密之后,经济学者们研究总结出来的。除非你不想发展,只要你想在社会发展中,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你就必须掌握各种时期的经济学理论与运用原理。因为如何发展与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瓶颈,如何寻找到新的增长点,如何突破桎梏与瓶颈,都是用经济学家提供的方法作为理论依据,而得以发展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

如果知识,只是之乎者也,只是君臣伦理,只是我思故我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会如此丰富多姿吗?不会。

正是因为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是并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保障发展的同时遇到最少的障碍,如何使得发展的过程顺畅,这就是经济学与管理学并行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社会还停留在之乎者也,还停留在君臣伦理,还停留在阶级斗争,我们能否过上今天的物质生活呢?答案是否定的。

同理,在今天这个知识被广泛认同的时代,不搞清楚,知识与财富的关系,想要驾驭财富,显然是不实际的。所有的发展都会伴随着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用什么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呢?用感情,用忠诚,用执行力,用资本,用土地,显然都不是。

历史选择了经济学与管理学,历史证明了,那些发展的又快又好的国家与组织,无一例外都是选择了最匹配那个时代的经济与管理理论。任何想要获得财富,驾驭财富的个体或组织,如果连这一点都没有看到,只能说运气真的很好。

所以散人,对许多过分强调管理,而对经济学原理没有认知的管理者,通常称为流氓管理。散人常笑笑就走了,回头最多与老友们说:今天遇到忽帝或儵帝。至于,散人是不是个大忽悠,看客自辨了。

用《庄子.应帝王》中的一段话,来作为这一篇的结尾。

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图片
===
散人常对那些拿到绝世秘籍的信心满满的人说:
这个重任就交给你了。我还有事,先走了。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1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斯密的《国富论》发表于1776年,处于工业革命的初始时期,到1815年工业化进程已经在英国与法国产生巨大影响。斯密与1790年去世,而同一时期,法国大革命爆发(1789-1799),同一时期爆发了英法战争(1792-1799)。这个阶段,传统的政治学开始淡出历史舞台,亚当.斯密开创的的古典经济学开始崭露头角,他的观点颠覆了过去旧有的秩序。

战争带来了私有制,而私有制带来的不安定。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政治统治带来了严重冲击。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的国力不断增强,到1799年拿破仑执政法国第一共和国时,拿破仑决定对外扩张。从斯密的《国富论》发表后到拿破仑执政时期,这短短的20多年间,英国的人口因为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奇迹的增长了一倍达到1000w。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新的危机,过去谷物粮食自给自足的英国,变成了需要进口大量谷物的国家,食品的价格上涨到了前所未闻的程度。为了鼓励英国农民生产更多谷物,需要维持较高的谷物价格,因此谷物进口被禁止了。普通民众的生活更加贫困了,社会冲突更加严重了。同时整个北欧处于战争状态,邻国之间的战争使得国与国之间处于敌对状态,斯密所提的自由贸易根本无从谈起。

到拿破仑1815年滑铁卢战败之时,欧洲近一半的人口在15年间,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和平,他们只知道饥荒、疾病和死亡的威胁。正是在这样的动荡变革的历史背景下,大卫.李嘉图和T.R.马尔萨斯登上了经济学的历史舞台。

在1798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时, 英国正在处于一场恐慌的动荡中。乡村中对土地私有化的圈地运动正在加速进行,农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土地。在莎士比亚时代只有20w人口的伦敦市,在1800年有90w多人口,大部分城市的新居民都十分贫穷。

图片

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指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只能按算术级数增长,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导致饥馑、战争和疾病;呼吁采取果断措施,遏制人口出生率。其理论对李嘉图产生影响。

根据马尔萨斯的理论逻辑,人口的力量,很快会超过地球生存人类口粮的力量,没有如果与但是,仅此而已。他固执的坚信改革无用,因此他被称为“人口学之父”。

===
码到这里,散人不由的会想到,在中国执行了近40年的计划生育这个基本国策,与马尔萨斯在《人口论》中的论述何其相似,这存在与1798年的欧洲思想,却影响到200年后的我们。
===

大卫.李嘉图,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银行政策和战争经费。
1798年,《人口论》发布的那一年,债券交易员的李嘉图为了从丧子之痛中恢复过来,把妻儿带到巴思,在当地的图书馆中他偶然找到了本《国富论》。当他当着不断增加的兴奋读完《国富论》之后,他的工作经历让他觉得斯密的乐观将被证明是错误的。

马尔萨斯研究人口的增长对社会的影响,李嘉图认为斯密划分的土地、劳动、资本之间拥有无法调谐的现行冲突。李嘉图认为:农民并没有变得富裕,因为越来越差的土地被投入了耕种,更多的土地需要更多的工人来耕种,因此利润需要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工人,而工人又需要把收入花费在食物上,只有地主会变得富有,社会最终将会陷于停滞。

詹姆斯.穆勒把李嘉图介绍给马尔萨斯,两人一起加入了伦敦一个定期讨论经济问题的群体。

李嘉图与马尔萨斯已经发现了边际递减规律,即在某一点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努力将会有更少的产出。第一桶肥料有很大功效,但第十桶只会烧毁庄稼。必然存在某一个点,在该点做增加一个小时工作,多增加一个工人,或一把种子、一件工具、一份肥料,将不会增加产出。

图片

这在农业与矿业是经济支柱产业的当时,是个伟大的发现。
散人之所以想整理经济学的内容,就是看到了现实中,许多人在经营上运到的问题,就是历史上曾经上演过的。
边际递减存在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自己在经营合伙制或夫妻店的时候盈利,而当他扩大生产规模后缺亏损。许多工厂在小规模作业时盈利,而当扩大生产线与规模后亏损。这些原因不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也不是市场出现变化,而是经济学规律在支配。这些现象与情况,不能用管理学做解释,而用经济学模型可以直观的观察到。

===
李嘉图描述:
经济学家的职责,应该是解释财富在社会三大阶层(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中的分配问题。
政治经济科学与政治经济法则,这样的描述也是李嘉图提出的,在此之前虽然政治经济学已经存在了,但是没有人提出过类似的描述。

李嘉图方法的核心是将整个经济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农场,以劳动和土地作为投入,生产出谷物。今天,李嘉图的推论被称为谷物模型。

图片

谷物模型很容易计算,因此不可避免的饱受争议,但他比斯密笔下看不见的手,更具有现实意义与进步性。在这个模型里,他们的大小可以度量,并且可以通过现实世界的实际变量来变化。

许多意见不同的人抱怨,李嘉图与他的追随者似乎不需要对他们的假设进行证明,对他们而言内在一致性就足够了,将麻烦的事实用简单的模型忽略掉了。学界将这种忽视数据,而用似是而非的前提推论出的逻辑结论,将这种过早确定趋势的行为称为“李嘉图恶习”。

从1815年拿破仑时代结束后,到1830年英格兰的经济就恢复了自给自足。因为技术与知识的广泛普及,在那个时代,最差土地产出量也比200年前最好土地的产出量要多。因此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的边际递减规律,被当作了一次性的原则,虽然他们的方法被认为是“科学的”值得提倡的,而斯密的描述被称为“文学的”不值得提倡的。

没有战争的欧洲,在工业化与基础知识普及的情况下,经济获得稳步飞速的发展。许多已经被发现的理论,被飞速发展与增加的经济收入给掩盖了,许多担忧被称为是多余的。

在这个时期出生了一个人,他叫卡尔.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国特里尔的一个宗教色彩农业的家庭,双亲世代皆为犹太教士,然而其父却在有生之年放弃犹太教,成为伏尔泰和卢梭的忠实信徒,因此马克思一生都受其父影响反对犹太主义。但是家庭生活的影响,使得马克思拥有非常深刻的对宗教文化的理解,使得马克思的著作极具预言性。为马克思做传记的历史学家弗兰克.曼纽尔,如此评价马克思:使上百万人瞬间就改变了自己的精神信仰。

图片

1843年,他来到巴黎,遇到另一个人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他们成为好朋友。此后他们合著了《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写出《政治经济学批判》后,他被逐出法国,先是到达布鲁塞尔,1849年举家迁往伦敦。在伦敦,他日复一日的坐在大英博物馆,读了许多传统经济学家的作品。要理解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就必须要理解作为李嘉图好学生的马克思。马克思欣赏李嘉图准确、清晰的推理,因此他自己一开始便是要超越李嘉图而不是被动接受。

作为李嘉图的忠实学徒,马克思接受李嘉图对贫穷的理解,并将李嘉图的生产要素,用阶级来重新刻画。因而土地这一要素对应的是土地所有者和封建秩序;资本对应的是资产阶级。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法国大革命刚刚结束,工业化进程如火如荼的展开,资产阶级正在取代传统的贵族;第三个生产要素劳动力,这个社会中最大的群体,被马克思放到了其他两个要素的对立面,被称为无产阶级。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如此概括:

资产阶级在短短的一百都年的统治中,已然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超过了前人创造的所有财富之总和。人类对自然力量的征服,机器、化学工业、农业、蒸汽灌溉、铁路以及电报机,改变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耕作、运河开凿和对土地产能的期望,而就在世纪早期,又有谁能预见到沉睡在社会劳动力中的这一强大生产力?

马克思描述道:
技术的发展是资产阶级兴起的特征。资产阶级会极尽可能地从目前可行的生产安排中挤榨利润,这是他们的本性。最终资产阶级,而非地主,会赢得所有筹码。这个时候,无产阶级会奋起反抗,通过政治革命,将所有生产工具都夺过来,让各方满意而归。

正是这一观点,让人们的狂热止于理性的思考。革命后人们的生活将会怎样?,马克思如此描述:
劳动分工会消失,一个人可能早上在捕鱼,下午去打猎,而晚上则在饲养牲畜或评论晚餐,只要他愿意就可以去做,而不用成为猎手、渔翁、牧人或美食评论家。

=====
如果没有出生在犹太宗教世家,没有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印记,马克思就不会在经济学中融入如此之多的斗争,在他的文字中透着摩西的影响,透着对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向往。

一个引发让人深思的思考是,无产阶级获得生产工具之后,如何使用呢?革命胜利了许多年了,但是世界的风向却变了,在马克思思想指导下的,人们并没有过上如同马克思所描述的美好生活。哪里出了差错呢?

====
图片

在接下来的35年里,马克思不断的发表他的著述,包括著名的《资本论》。他与英国经济学家之间主要的分歧开始变得越来越模糊,如果说他们之间还有交集,那么就是李嘉图认为的“物质缺乏会导致增长的停滞”,而马克思却坚信知识的增长会带来经济的持续增长。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宣称的政治改革并不是不可思议,像其中的公立学校、中央银行、累进所得税及核心工业国有化,这些描述在欧洲也是普遍的现象。

马克思的形象,就像其养子保罗.拉法格所描述的那样:

马克思就像他非常喜欢的一则巴尔扎克的故事《不知所云的杰作》中的那位画家:一位非常有才能的画家试了一遍又一遍将早已形成于自己脑中的一幅画描绘出来;一次又一次地不断地触摸画布,但最终却只画出一团无形的色彩;用他已然偏颇的眼光看来,这无论如何也不能算做是他脑中景象的完美反映。

====
在马克思的同时代,还有一个推动古典经济学的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时代已经发展到不能再拿李嘉图对制造业命运的预言来自欺欺人的程度了。

穆勒的父亲詹姆斯,曾是李嘉图的挚友,因此穆勒的研究就是将工业革命的结果与规模报酬递减这一逻辑联系起来。
穆勒在1848年发布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声称,李嘉图是不列颠最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家,而且他本人的纯理论也是出于李嘉图学派。但是他在规模报酬递减外,还发现了规模报酬递增,认为在某些产业中,成本会随着规模扩大而降低,从而提高企业利润。

穆勒将专业化称为盈利的黑盒,他描述道:
只要盈利能力在增加,我们就能正常生活,技术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但盈利能力的增长是个外生变量,不归经济学家研究。

穆勒还发展了斯密的另一个思想“稳定状态”,即当一个国家最终达到了其自然资源和制度允许下所能创造的最大财富,状态便达到稳定状态。
李嘉图用更精确的语言表达了这个概念:
只要利润刚好能够弥补资本继续积累的成本,那么经济便达到了均衡;如果资本的租金高于这一临界值,那么衰退必将发生。

=====
从上面的这一段关于穆勒的描述中,不难看到,在工业化初期的低水平技术与农业体系中,换句话说,在今天我们常说的第一产业中(包括第二产业的采矿业),边际递减规律普遍存在,而在工业化与技术水平较高的体系中,即我们今天的大部分第二产业中,规模效益递增普遍存在。

同时我们从穆勒的描述中,看到了盈利能力的增长不属于经济学家研究的描述,所以当听到经济增长而细分行业中的个体企业盈利不增长的情况,请不要困惑。如果拿经济增长当作盈利增长来看,那么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

同时从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到成熟期这个概念,从李嘉图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当利润低于资本租金,那么衰退就产生。

所以,不要以为我们今天遇到的经济困局是现在才发生的,早在200年前,就是被研究的课题了。
今天我们遭遇的经济在增长,而盈利却消失,同时资金使用成本吞噬利润的情况,不是我们今天独有的。散人过去反复强调的货币利率揭示的内容,后面的描述中会提及。增长、成熟、平衡与衰退,在19世纪中叶就已经被广泛研究。即便是解决了管理问题,也不能解决经济增长,即便解决了经济增长,也不能保证盈利水平。想要获得利润,就必须先保证均衡,不明白这些基础的经济学原理,在整个经济下行周期中盲动的人,只会过度的消耗已有资源,最终被晾干在整个经济寒冬中。

说真话有些时候很残酷,但是只有抓住真相的核心,才能持续的发展下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是《道经.第五》的开篇。
人口论的观点影响了多少人的一生,资本论的观点又影响了多少人的一生。
忽视边际递减,吞噬了多少人的积蓄,而简单的相信规模效益递增又吞噬了多少的财富。

===
经济学之所以是经济学的原因,就在于它客观并系统的寻求解释,那个时代人们最关心与最困扰的事。每一个经济学说的诞生,都伴随着那个时期的社会现象,同时也直观的反馈着,那个时期事物价格的主观化认识。换句话说,经济价值本身就是商品满足人们虚情情况的表现。

自斯密以来,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价值内涵与商品本身,似乎只与制造和销售所消耗的劳动力有关,但这种观点却带来了无法解决的矛盾。为什么呢?比如:钻石那么贵,而水却那么便宜?人们将钻石挖掘出来使用的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它昂贵的原因,是因为钻石本身的附加价值。

消费者会衡量花在某个商品上的耗费带来的效用,是否比花在其他商品上所带来的效用高,正是这种对消费支出的调整力量,使得商品的价格不同。这种情况,在今天的经济学中被称为交换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越高,交换价值就越低,商品的交换价值越高,使用价值就低。

同时也是这个简单的价值与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许多过去的理论站不住脚,为什么有的人工作一整天的劳动力报酬,比不上另一个人一个小时甚至10分钟呢?为什么一大块土地,几十个人劳作一整年的收成,在市场的价格,还不如一个用若干个小时生产出来的加工品呢?
为什么艺术品的成交价格,是许多地区工厂一整年产能甚至土地产能的数倍呢?

想要驾驭财富,却搞不清楚经济原理,注定无法实现;
想要捕获财富,却背道而驰,注定是个悲剧。

图片

于是乎,这个世界上就有了,摇钱树,聚宝盆,点金术之类的说法了。
每每散人,看到许多人热衷于将精力与成本投入在,财富速成上,散人就觉得太可爱了。
披个马甲就可以称专家,买一纸证书就是学者,看2本秘笈就成高手。
无外乎李宗吾说,主要要脸皮够厚,再者心要黑。
果然脸皮太薄,心不够黑的人,都想换个地方。

难怪《石头记》中,曹雪芹自嘲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也难怪后人续貂后,改为《红楼梦》,并成为名著。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虚拟改装


发帖: 5960
来自: 大连
状态: 离线
精品: 0
于 2015-07-21 10:51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先顶再看.


1不100贴我不在乎,反正都能出来.
高不高频我不在乎,反正我打字慢.
现在打字稍快了.
----------------------------
虎·ACTECO·自豪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在以前的码的文字中,散人说过,许多人看待事物都是以某个时期的静态状况来看待;在经济学的发展上也曾经有过静态理论时期,为何会存在静态理论呢?

虽然事物发展与历史规律揭示,我们所遇到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是物理学中将均衡情况下研究力量与质量问题称之为“静态问题”。因此许多理论家会假设事物能够实现自动均衡 。

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71年做过这样的描述:
就像静态理论基于对无限小单位的能量进行比较一样,只有比较了无限小的快乐和痛苦时,才能够理解财富和价值的本性。

时代在发展,当微积分被引入经济学模型时,李嘉图基于静止理论下的“谷物模型”很显然就过时了;然而,纯理论经济学家们显然不愿意被边缘化。例如:穆勒就写道:杰文斯这人虽然有些能耐,但我觉得在这件事上他脑子进水了……这种表示方法所带来的过于高度的精确性是问题本身所不需要的。

但最终杰文斯凭着这一段话大获全胜:
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交换比率,应该等于交易后,这两种商品的最后一单位所带来的最后(边际)的效用之比的倒数。

包括杰文斯在内的英国经济学家们,都仅仅满足于讨论只有两件商品的市场。1858年,被称为“微分学邻域的李嘉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将物理学家用以解决各种复杂物理系统的方法用在经济学上,建立起一个各变量相互决定的一般均衡经济模型。

图片

今天的人们看到这种一般均衡理论的CGE模型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150年前是个超越。

瓦尔拉斯揭示,一个商品价格的改变或受到某种约束,效用函数会发生改变。
用瓦尔拉斯的话说:
如果一个人希望尽快丰收,那么他就只能种植用来做沙拉的蔬菜。如果一个人有栽种橡树的决心,那么他就一定会有意识地告诉自己:我的孙子们会因为我的劳动而有凉可乘。

瓦尔拉斯的描述与春秋时期的管仲所著《管子》一书中,一年之计在于数谷,十年之计在于树木,百年之计在于树人。
但是中国历史以来过分强调学以致用,以至于都只留下了纯文字理论,没有生成各种数学模型。

肚子空空了,散人先煮点粥吃。

=====
到 1890年,英格兰已经远离战争时代的阴影,李嘉图和马尔萨斯的悲观情绪也消失了。马克思和穆勒的言论也没有应验。英格兰比起法国繁荣的多,到处都有大型工程,不再是作坊、钢铁厂与原料加工厂,而是全新的铁路系统、轮船制造系统、电话以及电灯制造厂。社会上存在庞大的新兴中产阶级,虽然伦敦还有许多贫穷的人,但已经不是一个世纪前,那种贫困,他们有栖身之所、有照明有采暖、有食物,还有衣服。

这一段描述与我们现实的社会变迁何其相似 ……今天我们能够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但1890年这一术语还未出现。这一年一个大师级的经济学家成功的解释了18-19世纪工业化的发生。剑桥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阿尔弗雷德.马歇尔。

图片

马歇尔用供给与需求,将两种对立的力量统一到同一框架下。

那么价格取决于生产成本吗?或者取决于买方对商品的渴望程度吗?马歇尔描述:
两者皆为价格的决定因素。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产品的效用及成本,各自都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作用,要说清楚那个更重要就要说清楚,切割时到底是刀片的那个部分起了作用一样困难。

图片

简单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的相交图,让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胜过任何语言的描述和数学符号的表达。

马歇尔描述:
文中的各种观点完全不取决于这两条线,而且如果需要,可以完全拿掉他们,但经验告诉我们,有了他们,我们便能更好地抓住很多重要的原理,而且纯理论有很多问题,没有人在快速熟悉了图解法后还愿意用其他的方法。

马歇尔创造性的用文字与图表,而非数学公式的方式是一个重要的智慧取舍。散人经常被要求评估人员,通常要其提交一份文件或报告时,如果只有文字,没有图表, 并且彼此之间没有关联,任其人口舌生花,散人也只会给出嘴货的评价。不懂得使用图解法,不采用图解法,而只用数学公式,不过是为了掩盖空洞的理论罢了,建模是检验理论的最好方式,如果模型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都很容易一眼看穿。

李嘉图系统的解释了,在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人们为什么会劳有所得。是什么决定了机器的所有者有钱购买丝质大礼帽?为什么耕地的租金那么高,而城市用地的租金更高,沙漠的租金却几乎为0?为什么列车长的工资比物理学家d工资还要高?“看不见的手”是怎样在生产者之间分配产品?

与他们同时代的美国经济学家,美国经济学会的创始人约翰.贝茨.克拉克,这样表达他的观点:
边际主义的观点就暗含了“工资的科学原理”。市场就是一个庞大的计算器,严格准确地分配着资本和劳动的份额(双方的份额都相互影响着对方的效率),托拉斯和工会的出现都只会增强这种效果。资本掠夺劳动力的同时,劳动力也以同样的方式掠夺着资本,都只因为每一方的回报都是以同样的方式确定的。

每个时代都有看到真相并明白问题构造的人。瑞典经济学家克努特.维克塞尔,在同时期也提出了同样的观点:
如果总产出是合作各方的实的连续函数,那么只有当各要素达到边际,减少一点点就导致产出减少,那么这一点点的要素成本就是临界水平,生产才是最有效率的。

散人用个葡萄酒的例子来说,为什么法国的吉隆特河、 隆河河谷、夏隆内丘的葡萄酒被推崇呢?是因为他们都是对应葡萄品种在北半球的极限成熟区域,日照只要少一点点,就不能成熟。而那些日照充沛,养料雨水充沛的地方为什么无法生产出优质葡萄酒呢?答案恰好是要素过于富余。

图片

如果用图表解释这个临界水平的话很简单,就是交叉点。不明白这些经济学上在1890年就非常清晰的话题,注定要在经济周期中沉浮。

一直到1930年,英国仍处于世界经济的中心。虽然从1929年起,世界范围开始进入了大萧条,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学家们都停留在报酬递增或递减的矛盾与争论中,当时的英国失业率已经高达25%。整个大萧条期间,世界又回到了百年前战火燃烧动荡的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一直到1945年,二战结束,以美国为首的世界经济开始复苏。

而走出这场大萧条,采用的不是递增也不是递减的理论,而是1935年出现的凯恩斯主义革命,凯恩斯主义即时的解开了造成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全球萧条的谜团,从而避免了工业资本主义走向中央集权的命运。

凯恩斯提出了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在这个视角下世界很奇怪:
供给不一定等于需求,储蓄不一定好,借贷也不一定坏,与微观经济学的世界不同。
这个转变,今天被称为现代化转变,此后的历史被称为现代史。

进入现代后,方法出现了改变,人类从蒸汽机进入内燃机,从动力时代进入了电力时代。经济学也在出现分化,一些人用统计方法来研究现实的经济数据,另一些人热衷于实际操作中的经济计划。当然还有人一心要构建出数学模型,也有人想要构想出一门战略行为科学。而所有的这些表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数学方法和形式逻辑的偏好。

图片

现实中,散人经常懒得与人争辩的原因,就是在于许多人使用的逻辑混乱。逻辑中的概念、定义、划分与判断必须正相关,才能演绎与推理。中国古文化从诸子百家时代起,就在使用寓意,而不注重逻辑。由此产生的三大家也是重寓意,多用案例比喻,而不注重逻辑。每每散人在还原事件与问题时,很直观就见到了主导者的逻辑,有些逻辑奇葩的吓人。

每天收到的各种信息,很多从标题上就可以看出逻辑的混乱。散人懒得参加一些聚会的原因,就是常听到奇葩的逻辑。与其回来掏耳朵,还不如坐在那里发呆。

====
切换回来,上次在码《管理与思考》时,散人就说过了,在现代管理出现之前,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不分家的,因此在日不落帝国一边风景独好之时,欧洲大陆上已经开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与协约国之间打了一场6500w人参加,1000w人丧生,2000w人受伤的战争。引发战争的原因,是经济的持续衰退,压力如同导火索一般一触即燃。一战到1918年结束,世界经济依然死气沉沉,二战由1939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全球有20亿人口参与二战,死亡7000-9000w,61个国家参与,伤者不计其数。在长达30年的战争中,战火摧毁了一切。全球的经济中心也从欧洲转移到了美国。

在这个期间,先是欧洲大陆的经济持续衰退引发了一战,此后经济依然没有起色,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没能够解释为何衰退,微观经济学的局限,使得期望值过高的民众参与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引发全球危机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20世纪30年代,供需矛盾的冲突,使得资本者试图使用限制的手段来维持平衡,这一做法使得30年代的产出下降了三分之一;全球币值严重缩水;所有的新投资突然停止。经济学成为了众矢之的,这难道就是马克思所预言的资本主义的崩塌么?

=====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凯恩斯的父亲是个剑桥大学的教授,他是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同事,在完成伊顿公学的学习后,凯恩斯成为了马歇尔的弟子。年轻的凯恩斯曾经被哲学家穆尔吸引,加入了秘密社团传道者组织,并在同性恋上浪费了很多青春。凯恩斯没有得到经济学学位,而是参加了政府的公务员考试。

一战期间,他在印度办事处为财务部工作。1919年36岁的他,跟英国使团出式巴黎和会,撰写了一篇《和平的经济后果》的谴责合约条件的文章。这篇文章使得凯恩斯进入英文媒体的视野。1925年,42岁的凯恩斯与俄国芭蕾舞演员莉迪亚.卢普科娃结婚。1930年,年近半百的凯恩斯出版了《货币论》没有引起反响。

随着30年代的经济垮塌,英国的长期失业率高达25%,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正是因为失业率高涨,就业成为了最热点也是最迫切的呼声。

图片

《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传递的思想,不再是生产力不足,而是生产过剩,消费者不愿购买生产出的产品,这种行为引发了持续的经济衰退,直到采取一些措施。换句话说,“看不见的手”对供需失衡的纠正可能失效。

凯恩斯写道:
马尔萨斯担心的灾难发生了,最终事实证明马尔萨斯对了,李嘉图错了。经济学家们相信供给能够自动 *** 需求的想法错了。现代工业经济让高失业率持续很久,总需求的不足,总供给的过度积累导致了严重的威胁。

凯恩斯诊断:
如果政府能够通过借款消费来填补总需求的空缺。如果政府能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将经济调整到充分就业的水平,那么在加上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快一切就会回到正轨。不然的话,凯恩斯描述:打个比方,如果汽车的发动机出了问题,那它又怎能启动呢?

公开发表对市场自发调节能力失效的认识,在当时是相当具有颠覆性的,尤其凯恩斯还是马歇尔的弟子,随着凯恩斯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他也成为马歇尔最得意的门生,但是这个门生,以反“古典”为己任,将马歇尔的正统思想树立成为自己的攻击对象。宣称自己反对“古典经济学”。

实际上,当时的经济在离充分就业很远的地方,就陷入困境了,这些会在后面的描述中体现。当时凯恩斯发现工资刚性,也就是员工和雇主都不愿意调整工资。因为失业率高,消费意愿低迷,资金周转率低,凯恩斯称之为消费函数。
在书中,凯恩斯没有提及,他在剑桥学到的递增递减理论,也没有提及前人对经济增长理论的贡献。凯恩斯的观点,萧条和李嘉图担心的资源耗竭没有一点关系。萧条不是因为生产力不足,而是生产力过剩。问题不是经济增长,而是应该如何控制经济增长。

1936年是个让人绝望的时代,英国的失业率长期高达25%以上,欧洲战火重燃。第一个写凯恩斯主义教科书的加拿大经济学家洛里.塔希斯这样形容描述:
凯恩斯给人们带来希望,不需要集中营,屠杀和惨无人道的审讯,便可以回归继续繁荣的希望。那些年里我们中的很多人都认为只要跟着凯恩斯……我们都能成为这个世界的医生。

凯恩斯主义首先吸引的是觉得将经济退回正轨的实用主义者,美国为了走出大萧条,分为了两派,凯恩斯主义者和反凯恩斯主义者。英国的剑桥还有第三派:激进的凯恩斯主义者,马克思成为这一派的中心人物。在美国两种分化在现代演变成为了咸水学派与淡水学派。

1937年凯恩斯找到一个满意的凯恩斯主义的解释者,约翰.希克斯,这位后来被称为现代运动领袖的人,愿意将凯恩斯的观点,翻译成为古典经济学家们和现代经济学学家们能听的懂的术语。那时的凯恩斯已经53岁,而希克斯只有33岁。这位约翰.希克斯在1972年与美国的肯尼思.约瑟夫.阿罗,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年轻的希克斯在伦敦经济学院担任教授,1938年出版了《价值与资本》,书中希克斯为后面解决所有问题出现的一般均衡模型做了开创性的数学处理。这个数学处理的转换是马歇尔曾梦想,瓦尔拉斯曾描述过经济全景图的最佳注本和最信服的版本。希克斯与凯恩斯几乎是不谋而合的得出了,市场可能会陷入困境的结论。

图片

希克斯是架起古典经济学和激进凯恩斯主义桥梁的人,希克斯说:《价值与资本》的基础是完全竞争这一假设,放弃该假设,一般均衡理论的核心部分就会岌岌可危。

希克斯认为:一般均衡均衡不能用于报酬递增的情况,不能用来分析制钉厂。
图片

===
吐槽一下,作为结尾要出门做事去了。

每当散人看到用马克思思想武装的经济学家们,提出用凯恩斯的理论来讨论,如果使得经济回归正轨,散人只想说,请不要忘记希克斯说过的话,他的《价值与资本》的基础是完全竞争这一假设。在没有完全竞争的市场里,引入凯恩斯的控制理论,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经济盘面。散人不止一次的在现实中看到,许多人引用理论,完全背离前提条件。

许多人跟散人描绘的愿景与梦想,完全忽视前提条件。昨天跟一个企业主在交流的时候,听他口中描述的灿烂前景,需要新团队、需要新方法,需要资本,我们整合有能力的人,整合资本,整合项目。散人打断他,这是2年前,我告诉他的。您不能用我告诉您的理论,用来跟我交流。您漏掉了,您自己说,手下无可用之人。需要吸引人才。没有人,哪里来的新团队,新方法,没有完整的管理团队,技术团队,营销团队,您想获得资本。吸引人才用梦想,不用支付报酬,就可以得到您要的人才。用合伙人来吸引,您想好了如何跟技术合伙人分配利润,跟投资合伙人分配回报的计划与内容吗?您这是在玩全空手道。我认识您十年,每一段您都在变,十年前您说要坚持自主经营,去年9月份我见您,还在跟我说想做线上店,现在您告诉我,要引入商家,做社区店。过去我说过,等您3年不变了,计划执行完一个战略周期再来找我。没有谁有办法配合一个想法不会超过3个月的人,不管哪布局,都是需要数月准备,组建团队。梦想不是说出来就实现了。

然后散人遁了。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麻辣火锅 ban永久


发帖: 8433
来自: 金华
状态: 离线
精品: 2
于 2015-07-21 10:5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现在,知识还能换多少财富。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2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从1930年起,虽然新大陆正在陷入危机处于大萧条的前期,但是欧洲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及一战之后的满目疮痍。这个时期起,世界的经济中心开始从英国向美国转移,无数的欧洲避难者给新大陆带来新的增长可能,随着大萧条的来临,为了走出困境,新大陆从最初的工程师为主导,慢慢的变成以经济学家为主导。就如同上次在码《管理与思考》中曾描述过,早在19世界末,亨利.汤呼吁过要把工程师变成经济学家。

1935年,20岁的年轻的保罗.萨缪尔森成为芝加哥大学文学学士,次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此后前往哈佛与4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完成学业的萨缪尔森受聘前往麻省理工学院,他以博士论文《经济理论运算的重要性》为蓝本,在1947年出版《经济分析基础》,这本书让他成为了第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人。他在出版《经济分析基础》之后的第二年,编写出版了一本对后人影响巨大的教科书《经济学》,这本书成为了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至今这本书还是学习经济学的必读书目。

图片

1915年,萨缪尔森出生在一个药剂师的家庭,从小在芝加哥长大。芝加哥大学必要后,他从社会科学研究委员会获得一份奖学金,他拒绝了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前往哈佛求学。威尔逊当时开始了一个关于数理经济学的研讨班并亲自授课,有四个人报名,艾布拉姆.伯格森、西德尼.亚历山大、约瑟夫.熊彼特与保罗.萨缪尔森。

萨缪尔森回忆那段时光说:我就像一个加拿大没有人曾去过溪流中捕猎鲑鱼的渔夫,你只能抛出渔线等鱼上钩。年轻的萨缪尔森一次一次投寄论文,但是总是收到编辑的退稿,他们标识:请简化少用点数学。成名后的萨缪尔森谈及这段往事时说到:编辑所不能接受的论文质量为:如果非要说和其他论文有区别的话,那么就是比其他所有论文都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萨缪尔森正在编写他的《分析经济学基础》,到47年出版时,这本书正式更名为《经济分析基础》。古典经济学的书名一般用的是原理,而现代经济学更多用的是基础。

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仅仅将数学限定在附录中,在书中马歇尔放弃一般均衡的框架,提出了假定其他市场情况不变,如何考虑一个局部市场的问题的统一理论。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则整页整页的数学公式与图表,书中萨缪尔森开始考虑各个市场交互的影响。

萨缪尔森建立了一个受凯恩斯宏观经济学影响的崭新理论体系。他识别出了几个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储蓄、投资、消费、政府开支,并且清楚地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萨缪尔森本人不属于那个学派,直到1994年他才被《计量经济学协会》选为会员,他一生坚持中间路线,扮演着衔接新老经济学、协调经济学科科学化和工程化目标的角色。罗伯特.卢卡斯这样描述:正是一个二十多岁研究生将其所知的经济学编辑成书,虽然只有四五章内容,但呈现在人们面前,使马歇尔、希克斯、弗里德曼以及其他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成为他所在时代的配角。这位罗伯特.卢卡斯是199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卢卡斯的这段话非常准确的表达了对萨缪尔森的成就评价。萨缪尔森对二战后至今全世界经济学学生的影响力是前所未有的,他教会你最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并同时指引你熟悉经济学世界,他不带预设观点,之告诉你如何使用数学工具表达自己的思想。

1941年完成博士论文后,萨缪尔森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哈佛因为他的反犹太主义,以及他的数学倾向等不满的原因,并没有提供给萨缪尔森任何等同其他邀请的条件。同时,在哈佛爆发了一连串针对萨缪尔森的学术攻击,使得这所在萨缪尔森就读前就有300年历史的并在经济学研究占据领导地位的学校自此领导地位消耗殆尽。至今人们只听说哈佛商学院的MBA管理,而人们已经淡忘了哈佛在经济学曾经的领导地位。

虽然哈佛大学出版社因为事前签订的合同被迫出版了《经济分析基础》,这是因为萨缪尔森的博士论述获得经济系优秀博士论文奖,但是在印刷了1500本之后,系主任哈罗德.伯班克下令将手工排版出来的繁杂图版毁掉,这意味着在那以后的35年里,这本书将可能没有修订本。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萨缪尔森,55岁的萨缪尔森成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人,而理由就是他的《经济分析基础》。

诺贝尔经济学奖全称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此奖项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在1968年为纪念诺贝尔而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它奖项是相同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经济学奖的奖金以及所有相关管理费用,并非由诺贝尔遗产支付,而是由瑞典银行捐赠,全权交予诺贝尔基金会管理。

瑞典皇家科学院对萨缪尔森的评价是:他发展了数理和动态经济理论,将经济科学提高到新的水平,他的研究涉及经济学的全部领域。

多年以后,萨缪尔森受到同时代的每一个人的尊敬,几乎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式来向他表示庆祝了。哈佛大学出版社在《经济分析基础》出版后的第35年的纪念日出版了第二版。

萨缪尔森注意到从《经济分析基础》第一版出版后出现的各种现象,他写道:
过犹不及(more can be less)。20世纪50年代,大量的数学化经济学比钱柏林无聊过剩的文字理论要高雅得多了。但是,有时候精美华丽的外衣,仅仅适合于没有肩膀和腿的身体。又一轮数学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学分析提供了显著的方便,但是这也诱使经济学家忽略了规模和技术报酬递增的经济现象,这是分析寡头问题和现实世界中的许多择优分配问题的核心。

这就是享誉世界的萨缪尔森,正直、不多愁善感,胸有城府(战胜科学上的错误对手并不值得夸耀),并且尽可能的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
虽然约瑟夫.熊彼特,年龄比萨缪尔森大的多,熊彼得出生于1883年,并于1911年就出版了《经济发展理论》,

图片

1926年,出版了第二版,并改名为《经济周期循环论》

图片

在20世纪的30-40年代,谁也跳不过熊彼特这个名字,因为他是非数学化经济学理论的代名词,包括边际报酬递增理论、新产品的垄断理论、经济增长等诸多经济学名词,其中“创造性毁灭”成为仅次于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第二大经济学词汇。

前面描述到,35年威尔逊在哈佛办数理经济学的研讨班时,有四个人报名,其中有一个就是熊彼特,此时的熊彼特已经是哈佛的经济学教授,而萨缪尔森只是一个21岁的年轻人。

1912年,在熊彼特29岁时,其所著的《经济增长理论》德文版就在德国出版了,书中他描述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技术进步,以及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家。
熊彼特如此描述:
通常情况下,正是生产者推动经济发展,生产者还会想消费者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消费者在生产者的推动下接受新产品,产生对新产品的需求。

熊彼特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拥有洛克菲勒、拜尔、爱迪生、卡耐基、杜克与诺贝尔的时代。19世界末20世纪初,铁路替代了人造运河,成为工业化国家主要的交通系统。这部仅仅因为铁路在技术上是先进的,而更重要的是运河的所有者使自己更加便利。经营水上运输的商人们经常会合谋在一起,提高运输价格,这样反而为铁路运输商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想比之下,铁路不仅建造和运营成本比运河低,而且也不会像运河那样在冬天结冰,所以铁路运输备受欢迎。铁路像解放者一样从傲慢的运河所有者手中解放了需要运输货物的商人。铁路运输商反过来为蒸汽机行业和冶金行业提供资金支持,这又进一步产生了更多的优势。煤矿、铁轨制造以及蒸汽机制造商都从中获利,而牧马人和运输船的船员们则因此被挤出该行业。这就是熊彼特所说的名言:创造性毁灭的实质含义。

熊彼特认为:在一个特定行业中,生产相似产品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总是敌意的。在上面的例子中,就是运输业的旧技术和毁灭性的新技术之间的竞争。

===
散人过去不止一次的举个类似的案例,许多企业因为在过去领域积累的过多的技术与投入,死守在旧平台上,因此走向覆灭。显示技术从CRT转向TFT;储存技术从磁盘转向了 固态颗粒;手机由功能机转向了智能机;个人终端从PC转向NoteBook又转向Pda;摄像摄影又胶卷与磁带转向了今天的数字化存储。没有及时变更技术,变革思路的组织与个体,被逼近了毁灭,而及时跟上时代变革的人创造了新纪元。
===

有趣的是非数学化经济学代言人的熊彼特1937年就担任了计量经济协会会长,而对数学与经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萨缪尔森在1994年才成为会员。在熊彼特去美国授课的期间,大萧条让所有的人目光都转向了他的竞争对手凯恩斯身上,古典经济学受到凯恩斯主义前所未有的挑战。熊彼特公开宣称:大萧条仅仅是科学技术以50年为单位周期性发展的一个结果。因此,经济将会很快复苏。这样的预言使公众失去了对熊彼特的信任。熊彼特突然之间成为了经济学中没有出路过时的代名词。

熊彼特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度过了二战时期,没有和其他任何研究中心有过交流联系,他在数学化运动像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时代成了孤儿,所得到的只是被边缘化、失望和气愤。

===
一年以前,散人在码《制高点》一文时,之所以保留了一部分看法,就是因为哈佛在经济学发展的路上,不是推动者,反而曾经扮演过绊脚石的角色,哈耶克在大萧条时代与熊彼特遭遇是相同的。他们与凯恩斯最大的区别是没有引入数学化的改造,虽然激进的凯恩斯者也在沿用凯恩斯的理论,但是他们漏掉了希克斯描述的核心部分。即便是凯恩斯主义或是哈耶克代表的新自由主义,他们的理论前提是完全竞争基本他们在方法上有分歧,但是展示的是一体的两个面。而漏掉的部分,推行激进的凯恩斯主义的国家,他们忽视了完全竞争的影响了,忽视了“看不见的那只手”与“创造性毁灭”这些百年前就被论述的内容。当然了随着对经济学的现代之路的解读,我们会看到更多在盲点模式上行进的现代闹剧。

===
熊彼特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转向思考另一个人所提出的反思;卡尔.马克思所关心的问题,熊彼特出版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书中熊彼特描述道:资本主义能幸存下去吗?不会,我认为他不会,企业家和资本家,实际上是所有接受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社会阶层,最终都将走向灭亡。

也正是因为熊彼特在人生最低潮的时候,出版的那些书,使得,熊彼特成为在中国这块土地比起其他经济学家更受推崇的原因。熊彼特引入的马克思经济观点,让他在社会民众中的声誉与日俱增,但是在经济学界的影响力却越来越小。他最终和马克思一样成为了经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

而萨缪尔森则在二战后,担任美国财政部经济顾问,在肯尼迪执政时期,成为总统调查咨询顾问和美国国家计划局经济顾问。今天的奥巴马执政团队的首席经济顾问萨默斯,是萨缪尔森的侄子。

成为一个思想家,只要他的思想有闪光点,不需要贴近现实与实际。而要成为一个实践者与实践指导者,则需要具备扎实的对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样掌握了计量经济与数理经济的知识,因为1935年熊彼特就在哈佛教授数理经济学课程的教授。熊彼特成为了思想史上的人物,而1935年的学生萨缪尔森成为了指导经济发展的巨匠。

所以散人看着,热热闹闹国内的兴起的各种导师热,没有一个教授管理之道的所谓商业组织,教授他的企业主学员,管理史是什么,经济史是什么,他们之间是如何关系,管理与经济的核心在哪里?经营数据与经济数据如何分析,他们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在不同的周期采用何种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商业目标。无一例外都在兜售,如来神掌,3招,5掌,7式,9剑。即便说的有点道理,充其量不过是经济或管理发展中的一种思想。

往前走,指导前行的力量是思想,不是,不知道方向的时候,需要知道往前走,还是向东走。需要指北针。
而当知道该何去何从时,需要的是指导实践的有效方法。这些方法不是存在在教科书中,也不是存在在那个大师的思想中。
是存在在历史的经营数据与经济数据中,存在在行业与市场的数据中,存在在经济环境的客观数据中。

许多人问散人,想了解经济学要读什么,散人第一个推荐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到18版,如果有兴趣一版一版的看,会发现从47年至今的经济学变迁。 不好读,那就不是散人思考的了。

文到此处不想在码,这一篇就到这里。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3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到20世纪40年代,全球经济中心已经从英国转移到美国。1941年冬,美国因珍珠港事件,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人都开始为战争服务。芝加哥大学是战时经济学的中心舞台,芝加哥之所以成为经济学舞台上的明珠,这与其历史原因分不开。直到今天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初级产品,依然是影响全世界范围的初级商品价格。2006年合并后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将过去的商品交易所与期货交易所合并成为今天的期货交易所。闲话不表,切换回来。

1949年,考尔斯委员会从科罗拉多州搬到芝加哥,随后重组成为今天大家所熟知的考尔斯基金会。他们与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在同一地点办公。在战争爆发前,该委员会就解道政府给予的新任务,关于美国经济的有效计量模型。

战争结束后的10年终,经济学的未来形态在考尔斯委员会中成型。就是在这里。经济学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变成了今天的:凯恩斯宏观、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和博弈论。美国产业结构也演变成了今天的十二大产业 :农业、石油业、烟草业、啤酒业、汽车业、计算机业、电影娱乐业、航空业、商业银行业、医疗保健业、电信业、大学体育业。码到此处,散人不由想起了,简单粗糙划分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四产业,无语……

图片

在战时,所有的智囊都在为政府提供服务。这里面举几个例子:

考尔特委员会最不同凡响的创新是他们有一个观念,人们不再用代数来解决语言问题,也不再用“如果那么”的推理;微积分虽然提供一种澄清假设直至完全不矛盾,用清楚的术语取代情绪化词汇的途径。根据当时考尔特委员会成员的回忆:我们当时把世界看为方程组的解,我们的目标是建议一个有效的模型。我们设想掌握经济的良好发展。虽然当时区别原因与结果的问题难度超乎考尔斯经济学家的想象,但模型这个词不久之后几乎完全取代了假说。除了少数边缘研究,如果你没有一个模型,你就没有资格参与讨论。而另一个,考尔斯委员会影响最深远的课题,是《博弈论》。

1947年,数学家乔治.丹齐格为美国空军工作室,提出了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产出,以及计算各种交易的最好方法,他把自己的技术称为最简单的方法,并把它形容为“爬支竿”。丹齐格口中的“支杆”是一个几何体,一个多维度的多边形即多面体。问题解决者在它的外面转悠,检查每一个角落,不断变化方向,不断从一个顶点转移到另一个顶点,总是走向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旋转,上升,再旋转,再上升,直到不可能更高,这就是丹齐格的“爬支杆”。

经济学家把他们的新技术叫做线性规划。
为什么是线性的?因为他们的方程产生出直线而不是马歇尔边际主义需要的曲线。(一条线变成一个二维平面,平面可以变成三维,或更改维度的超平面。)线性技术在描述现实生产和物流中的离散的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上比假设所有事情都能平稳变化的微积分要更加合适。
为什么是规划?因为“安排”这个词太平淡,而“计划”有着令人反感的意义。共xx政权的全部特征不就是计划吗?经济学家狡猾的把他们从事工作称为规划,因为所有军事计划已经被叫做规划了。

====
上面这段话,描述经济学家线性规划这一段话,听过散人讲解过管理基础“结构与拓扑”的人肯定非常熟悉,这段描述。
图片

事实上,新技术这个乏味的名字略微有些误导,新工具对微积分有个巨大的偏离。他本质上是几何学的,从数学的一个分支——拓扑学衍生出来的。二战结束后的几年,线性规划被认为与中世纪复式记账法的发明有同样重大的意义。最终,它提供了从一个现代炼油厂的复杂管理到跟踪一群商业飞机,从储备到燃油要求的操作的应用基础。对经济学家来说,他意味着实现马歇尔对经济的全球鸟瞰的视角,瓦尔拉斯梦寐以求的所有事情同时处理的捷径。

=====
在这里要提到考尔斯基金会的一个对手国家经济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在30年代中期收容了许多学者,其中就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
弗里德曼出生于1912年,1935年因为经济窘迫的原因没完成硕士论文就离开了芝加哥大学。此后10年他都没有获得学术头衔,到处流离工作。终于在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为战争部做统计研究,3年后的46年再哪里得到博士学位,同年回到芝加哥,此后他成为芝加哥学派的领导人。他成就的核心是一本名为《美国货币史》的书。从上面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他的统计工作经历对他的实证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62年出版的这本著作挑战了对大萧条原因的标准解释。他领导的芝加哥学派不能称为新古典主义,而应该称为货币主义。

=====
50年代,考尔斯委员会和芝加哥经济系的关系紧张,53年,考尔斯委员会宣布将搬到耶鲁大学去。最早这个考尔斯在科罗拉多州时,哈佛与麻省理工主导了那个时代,当他搬到芝加哥,芝加哥成为时代的核心。现在他准备搬到耶鲁。在考尔斯委员会离开芝加哥之后,许多经济学家在接下来的两年内离开了芝加哥。当时离开的人中,有六个未来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几乎与留下的一样多。

1945年,二战结束,一些经济学家担心突然而至的和平,将使得30年代的大萧条重演。毕竟欧洲和日本都埋在废墟之中。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的经验告诉人们,每一次战争都将伴随一次普遍的经济崩溃。联邦储备委员会作出衰退的预测。萨缪尔森在1944年的《新共和》中发出了“萧条将要发生”的警告。

然而相反,战后出现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持续繁荣。人们没有想到由于战时节约而积累起来的家庭流动资产推动了繁荣。凯恩斯政策深入人心。减少税收,增加社会保障项目。贸易增加,收入提高。这些新的现象但是了一个新的学说,新古典综合派学说,即新古典主义。民众越来越买经济学家的帐,特别是1960年肯尼迪执政时期,把新经济学的领头人,萨缪尔森、索洛、托宾、阿罗,邀请到华盛顿担任总统顾问。凯恩斯在去世15年后,即1965年登上《时代》杂志的封面,被奉为看后繁荣的总建筑师。

这里不得不说到前面提到的索洛。
罗伯特.索洛,1924年出生于布鲁克林,1940年进入哈佛大学,42年参军,45年重回哈佛,此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统计学,之后又回到哈佛读博士,然后到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商业周期课程。在198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图片

1987年10月21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与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以表彰他在研究产生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的因素方面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据该委员会宣称,索洛的得奖是因为他在1956年提出了一个用以说明存量的增加是如何使人均产值增长的数学方程式,它可用来衡量各种生产因素对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根据这一方程式,国民经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种发展阶段:在那个阶段以后,经济增长将只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林德贝克认为,正是索洛的理论,使工业国家愿意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大学和科学研究事业,这些方面是促使经济发展的“突击队”。

图片
这就是索洛的增长模型。
====
如何建立一个好的模型?
把世界剥离到只剩下核心部分的经验。

索洛的模型不需要高深的数学,它用一个生产函数来描述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他将多马模型中不存在生产中用劳动力替代资本的可能性。变更为允许生产者在劳动力昂贵时,用资本替代,反之亦然。索洛模型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地方,就是储蓄率与增长率无关。哈罗德的多马模型暗示:所有穷国,都应该通过增税使储蓄率翻倍以提高增长率。所以存钱与理财类的增长都无法获得财富。呵呵……会不会打击一大批人。

索洛揭示了,当自动化设备运行成本低于人力时,生产者会产用资本与技术来替代昂贵的人力,同样当设备与资本的使用成本高于人力成本时,人力取代技术与资本。这个思路后面成功的解释了知识经济时代最大的困扰。
但在索洛生活的时代,索洛的阐述是:生产函数中随时间完全任意变动可在理论上预期,但不太可能带来系统性的结论。

===
文档太长编辑起来速度很慢,这一篇估计要先告一段落了。

在没有接触经济学之前,散人是以自然观点来看待生活与自然。在学习了经济学之后,散人看待事物的方法,不在是逻辑推理,而是试图用数理化方法与模型构造的方式来还原。最初的经济学中的函数也是既定的,随着技术发展,他们之间变得可以随意转变了。这是时代在进步也是技术在进步。站在历史的节点上,许多依照技术无法解开的死结,在新时代导入新技术与新的转换模式后,变成了时代的风尚。

散人在现实中,经常做一些看似无用,但是站在历史的节点上看,却非常有效的事。就如同,如果散人没有码过关于大萧条的文字,就无法理解弗里德曼的出发点,如果不是因为明白利率的作用,也不会秉持对这一轮危机的判断。起码到目前为止,还是规律在支配着发展。

同样如果不采用拓扑结构的思考方式,今天我们的世界就会很无趣,正是因为拓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大量应用,使得许多现象并行不悖。同样也是由于博弈论方法的普及,使得社会中的现象不再是过去的一边倒,赢家通吃,胜者为王了,而出现的是,在最恰当的时间节点,用最恰当的方法,完成技术与知识的升级,进入下一个循环周期。

一个现代社会中的人,如果不明白上述这些经济学中揭示的财富密码?是解不开这个时代中被各个时期理论层层覆盖的真相。
想要把事件剥离到核心,需要要有足够的洞察力。而洞察力如何获得呢?这是需要获得的人去思考的事了?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4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1969年,瑞典人在传统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医学奖、文学家、和平奖之外,设立了经济学奖,旨在纪念300年前在斯德哥尔摩成立的第一家中央银行。新的奖项旨在认可或巩固经济学的成熟,二战之后,欧洲、日本和美国都经历着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商业扩张,长达二十五年的持续繁荣,这使得经济学获得所有人的认同。150年来,商业周期经常性使经济面临崩溃,如今却受到良好的控制。

中央银行成为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发明,被各国广泛复制。经济学家越来越清楚中央银行符号发挥作用,虽然有时也会失灵,扩大信贷、防止银行破产,鼓励投资,带来更快和更可靠的增长以及更大的稳定性。

这里得提到一个人, 哈里.马科维茨。
1952年,25岁的马科维茨在做博士论文的答辩,他的论文针对金融多元化原因的调查, 并着手分析投资者在证券组合中遇到的问题。他用线性规划技术提出了一个严谨的新方法来评估风险和回报率均衡,即今天所说的有效证券组合。

弗里德曼是答辩委员会的成员。答辩刚开始,佛利德曼说:
哈里,这里没有任何数学错误。但问题是这并不是经济学论文,我们不能通过这个非经济学的论文给你经济学博士学位。它不是数学,不是经济学,甚至连企业管理都不是。

对于新出现的只是(码字错误后更改:知识),连弗里德曼都表示出这种反应。当时马科维茨的导师是雅各布.马沙克,马沙克同意了马科维茨的观点,马科维茨得到了学位。38年后,马科维茨正是因为那场论文答辩的课题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马科维茨、夏普和米勒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同时荣获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因为“他们对现代金融经济学理论的开拓性研究,为投资者、股东及金融专家们提供了衡量不同的金融资产投资的风险和收益的工具,以估计预测股票、债券等证券的价格”。这三位获奖者的理论阐释了下述问题:在一个给定的证券投资总量中,如何使各种资产的风险与收益达到均衡;如何以这种风险和收益的均衡来决定证券的价格;以及税率变动或企业破产等因素又怎样影响证券的价格。马科维茨的贡献是他发展了资产选择理论。他于1952年发表的经典之作《资产选择》一文,将以往个别资产分析推进一个新阶段,他以资产组合为基础,配合投资者对风险的态度,从而进行资产选择的分析,由此便产生了现代的有价证券投资理论。

====
有一点弗里德曼是正确的,马科维茨的研究领域需要一个新的名字,就是今天人们熟悉的《金融学》。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金融学才开始慢慢的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直到世纪之交,才出现了《金融学》的教科书,散人手上的这本第二版,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的。默顿是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曾担任过美国金融学会会长。

图片

这里面还得在提及另一个人,肯尼斯.阿罗。
1921年出生在纽约,1940年从纽约教育学院毕业,获得社会学学士;1941年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数学硕士学位;49年获得数学博士学位。
阿罗在美国经济学界很有名气,他得到了政府的重用。1962年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成员,后来任肯尼迪总统的经济顾问,还担任过经济计量协会会长(1956年)、美国经济学会会长(1967~1974年)、管理科学研究会会长(1963年)。

阿罗51岁时,因在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理论领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而获得197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迄今他仍是诺贝尔经济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他还曾获得其他众多荣誉,包括美国经济协会颁发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冯·诺依曼奖、法国巴黎大学奖章以及美国科学最高荣誉——美国国家科学奖等。他还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并担任许多专业学会的主席及荣誉学会的会员。尤其令他引以自豪的是,他的三位学生和两位密切合作者也曾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用阿罗的描述:大萧条中父亲的破产,加深了他对不确定性的理解。同时影响他最多d就是他23岁时,读了冯.诺伊曼的《博弈论》。

阿罗确信冯.诺伊曼是对的。微积分不像集合理论或拓扑学那么用途广泛,在很多方面微积分无能为力,也不是使用比拓扑更繁琐的方法就能做到。

散人没有读过诺伊曼版本的原始博弈论,现手上只有多年前求学时读过的博弈论概论等书籍。博弈论虽然不好读,能理解并融入实战,倒是非常好用,如果在加上心理学,呵呵……很容易实现多方共赢的谈判。

图片

1953年阿罗通过将几何理论应用于经济学表明新数学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几个世纪以来,商人和经济学家学会了如何写期权合约,即如何从日期、位置、交易发生的具体环境来描述一个物理物品。30年代,希克斯在分析中给所有物品标注日期,五月交割的小麦可能与八月交割的价格不同,如今阿罗将这个研究推进了一大步。

他用集合理论和拓扑学的新工具,建立了一个模型,其中每种物品都存在于期货市场。这个描述非常准确,完全可以用来定义初始财产以及所有的技术可能性。不确定性变成了一个统计学概念,从而了解某种可能性在某时某地变成了现实的可能。

“状态依存”表达式是一种新的概念工具,它使得经济学家能够设想一个商品或资本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市场的世界,阿罗称它为“完全市场”。
这个“或然所有权”包含了针对可能风险的一种普遍保险理念。人寿保险政策的价值体现在死亡和健康上;多雨时节一蒲式耳小麦对少雨时节的一蒲式耳小麦;公司实现利润目标是的股份和没有实现时的股份。阿罗的观点吧一般均衡理论变成了不确定性理论,任何事的发生都可以被归结于概率和可能性理论。

如果市场已经建立,买卖双方交换彼此对概率的不同估计,真正的或然性契约就能够达成。事实上这是贸易者在粮食和保险市场上已经做了几百年的事。

=====
实践操作中,散人经常听企业主反馈,xx老师,您怎么就判断对方能接受您提出的条件,最终以我最意愿的支出达成合约。其实这就是集合理论与博弈论的实践运用。非常简单,阿罗之所以是阿罗的原因,就在于他用直白的表达,将过去一般均衡理论变成了不确定性理论。因为参与双方彼此对概率的不同估计,彼此之间接受的条件也不同。之所以,许多企业主反馈,为什么他也用散人描述的内容去讲,效果却没有呢?散人过去从没解释过,但是上面阿罗的描述中就讲出了散人在实践中的做法,状态依存。对一个或然性的商品,投资或合作,必定存在状态依存的条件,状态成立,则参与各方都能收到回报,状态不存在,参与各方都在浪费资源与精力。这就需要引用过去散人反复所说的,构造化看待问题,将前提条件,成立条件,制约条件,干扰因素,明确告知,让参与各方能够知道自己处于状态依存中的位置,努力的满足前提条件、成立条件,放宽制约条件、干扰因素。而大多数企业主为了实现自己的商业目的,只过多的描述成功,因为连他自己也不知道如何成功,如同他知道的话,早就成功了。所以散人如果在事中,被问及:您就这么肯定,难道您就不会错,散人就准备闪人了。因为很简单,只有一个人希望自己是对的时候,才会怀疑别人是错的,这不符合策略选择,他必然会盲目。而一个知道状态依存的人,他的世界里没有对与错,只有对应的相互依存,当一个参与者觉得自己是对的,基本上就不存在多方共赢了,结果显然而知,肯定会是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结果。

=====

而想要使用集合理论、凸分析、拓扑学、计量理论、有限维向空间,进行全局分析和非标准分析的话;需要将历史数据进行数字化,然后用电脑来进行计算与转化。过去在《管理与思考》一文中,说及麦肯锡之所以是麦肯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所做的一切分析都是基于财务数据上。同样散人不管替那个客户服务,第一个现做的就是分析历史数据,因为数据从不骗人。不对有限维向数据进行分析,就无法实现无限维向的数据。换句话说,用中国画的技法来说,落笔是画,空白也是画。不懂得有无相生,如何能实现从有极变无极,又如何生成太极呢?

还好及时点了发布,要不然又要因为页面崩溃而要从小码后面一段。

=====
借助博弈论和有限维向量表等抽象方法,经济学家中的准科学家们向工程师们(如凯恩斯派和货币主义者),发起了挑战。现代派试图对熟悉的问题,如通货膨胀、垄断竞争等,进行更加符合实际的解释与处理,而这是用旧技术无法做到的。

很快现代派成为了主流,70年末,凯恩斯派和货币主义者的区分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划分方法,淡水学派和咸水学派。引起这种变化是通货膨胀,萨缪尔森和索洛提出了一个工程学的解决方法,少量失业或许能减少通货膨胀,少量通货膨胀也能够减少失业。实践证明,也获得经济学家一致认同,人们对预期通货膨胀的理解,决定了是继续通胀高,还是失业率高。

经济学家非常清楚,预期通常影响经济结果。如果人们预期价格上升,他们就会提前买入,并在价格上升时卖出,人为的使价格上升,最终由于太多人都这样做反而导致价格下降。投资者和生产者行为要比上面的描述更复杂,而在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偏离均衡,产生了凯恩斯理论。

之所以博弈论与有限维向量表,能够解释预期,就是因为博弈论本身就是研究人的策略选择,而有限维向揭示的是过去到现在的数据。过去、现在、数据+分析,很容易得出,在未来的何种情况下,处于不同位置的各个参与者会如何选择策略,作为参与者之一的个体,如何选择占优策略。

图片

为什么熟悉经济学方法与博弈论方法的情况下,很容易选择占优呢?非常简单,因为他们的假设都是完全竞争的情况下;一旦嗅探出存在不完全竞争的情况,情形就会一边倒。对明白占优策略与数据的分析的参与者而言,一旦出现有利情形,对应的策略与行为就会跟着实施。

所以散人常劝许多对数据分析与数学没兴趣的朋友,不要学博弈论了,浪费时间。真要学也是害了自己,因为缺乏对数据的分析,博弈论就是一种赌徒般的博弈。保险公司之所以,敢买保单给你,因为他们分析过的数据,稳赚不赔,那些发生的不过是计算过概率内的事,真的风险太大,他还可以再保险。

这一篇,先到这里。用日志码文,太长,页面很容易崩溃。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4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从1948年,萨缪尔森出版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之后,经济学成为一个受许多年轻人喜欢的学科。
罗伯特.卢卡斯,出生在1937年,1955年他就读芝加哥学院的人文科学专业,主修历史;此后又就读于加州大学历史专业研究生。

在芝加哥,卢卡斯读到了比利时历史学家亨利·皮伦尼,他记述了罗马时代的终结,并强调面对政治大破坏时,人民的经济生活的连续性。对此,卢卡斯印像深刻。在伯克莱,他选修了经济史课程,并旁听经济理论课。从那时起,他开始对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决定改学经济学,并因此回到了芝加哥。

卢卡斯在回头重新学习经济学知识的时候,读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分析基础》,通过认真学习,在上课的第一天,他发现自己已经成为“能与芝加哥任何一个教员媲美的经济学人”。
图片

卢卡斯提出了动态规划,由于历史和变迁都被认为是“动态的”,所以在处理变化中问题采用的方法,被称为动态规划。另外由于同样的问题结构在每一阶段重复出现,处理这种问题结果的方法,又被称为递归方法。动态规划和最优控制的区别,大部分在于对时间的处理,不同于变分法或线性规划那样,在开始之前,就要把每一步都计划好,动态规划允许持续修改直到得到最好的结果,可以随时修改以便给未知d事情和在长时间内不可避免的意外转变留下空间。

多年后卢卡斯回忆:我喜欢《经济分析基础》,我内化了他的观点,如果我不能把经济理论中的问题数学化,我就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对我来说,数学分析并不是研究经济理论的方法之一,而是唯一方法。经济学理论是数学分析,除此之外就是谈话和图片了。

1995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该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罗伯特·卢卡斯,以表彰他对“理性预期他假说的应用和发展”所作的贡献。他的研究,“改变了宏观经济的分析,加深了人们对经济政策的理解”,并为各国政府制订经济政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卢卡斯发现在尝试描述投资行为的时候,用无限维向表格可以描述各种可能的结果。卢卡斯发现,新的技术可以使模型中的每个人都做出最优选择。企业不断地在对未来价格的理性预期基础上计算投资的价值,而非人为当前的价格是变的。这样企业就好像是被真正的人操作一样。卢卡斯与普雷斯科特创造了一个有关分散化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模型,他们将论文取名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

图片

正是由于加入了历史学的观点,卢卡斯的动态规划取代了线性规划,不确定条件与后期可修改的弹性理论,取代了一开始就需要计划好的方法。古典经济学获得了新生,成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古典是指它假设每个人心中都有“看不见的手”这个观点;宏观是指他继承了商业周期理论;新是指它与凯恩斯主义和货币主义这信奉理论的不同。这场革新在70年代末的经济学界影响意义非凡。

经历了这次革新技术的奥利维尔.布兰查德(IMF首席经济学家)这样评论:
如果人们和企业有理性预期,那么认为政策的正确方法是把它当作政策制定者和经济之间的博弈,因此正确的工具是博弈论而不是最优控制。

===
同一时期,索洛的学生之一,乔治.阿克洛夫,在研究弹性与刚性模型的实践运作中有了发现。他在研究汽车销售的过程中发现,人们买新汽车的主要原因是,他们不相信二手车销售者;之所以要卖掉车,很可能因为车子不好用,因此别人也不想买。经济学家开始吧这个问题称为“不对称信息”,即一群人知道的事情,可能另外一群人不知道。今天我们将阿克洛夫所说的这种情况称为“逆向选择”。

阿克洛夫发现不仅汽车行业如此,逆向选择存在于任何产品质量难以评估的市场,如借贷市场或保险市场。他对结论很满意,将这篇名为《旧车市场》的论文发表在1970年的《经济学》季刊上。

一年之后,年轻的哈佛研究生迈克尔.斯彭斯,指出了一条卖主如何走出阿克洛夫所说困境的道路。斯彭斯通过高投入来显示质量的行为,称为信号传递行为,他的模型像“柠檬理论”一样严谨。这个被称为《市场信号》的理论,被应用到任何存在买主信息缺陷的地方:劳动市场、金融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药品市场等等。覆盖了从广告到设计的一切东西。

之后第三个经济学家加入了这个行列,阿克洛夫的柠檬理论,斯彭斯解释了信号传递。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提出了信息甄别机制,用各种途径挑选有价值的信息:比如保险公司按客户风险等级提供不同的扣除额政策。斯蒂格利茨把研究范围扩大到金融领域来解释信用分配,分析劳动市场上用高工资留住可能辞职的工人现象。

正是这位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创造了信息经济学。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3年出生于美国印第安那州一个叫做加里的小城, 此城以生产钢铁闻名,但除此之外,这个小城还诞生了两位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学家,一位是萨缪尔森,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萨缪尔森在一封推荐信中说,“斯蒂格利茨是印第安纳州加里市出来的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显然,伟大的萨缪尔森认为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利茨比自己还要伟大。

2001年,因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信息经济学的创立做出的重大贡献,斯蒂格利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典礼上特别说明,在当年的三位获奖者中,斯蒂格利茨博士对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理论的贡献最大。斯蒂格利茨曾多次强调假如不考虑信息的不对称性的话,那么经济学模型很可能是误导性的。他的这一警示具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因为就不对称信息来说,不同的市场会有不同的特征。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公共管理的研究领域。可见斯蒂格利茨的一系列论著不仅是进一步探索信息经济学理论的主要文献,而且也是有关领域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础。他的有趣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听起来就和非经济学的常识一样。传统的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的不受管制的市场中,个人追求各自的利益会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斯蒂格利茨认为现实世界并不是那么回事,相反,他认为,因为市场参与者不能得到充分的信息,市场的功能是不完善的,常常对人们的利益造成损害。所以政府和其他机构必须巧妙地对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正常运作。

为什么,萨缪尔森会对斯蒂格利茨如此推荐的呢?因为斯蒂格利茨不但开创了信息经济学,他同时也是另一个《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如果说萨缪尔森主宰了1948-1993年经济学教科书的领域,从1993年起,斯蒂格利茨的第一版《经济学》成为新的经济学里程碑意义的入门教科书。

图片

新技术的出现引起了很大争论,开始的时候新古典学派占了上风,毕竟他们发明了新的方法。他们强调完全竞争假设的便利,各种形式的政府失灵的可能性,非自愿失业问题被夸大的可能性。随后凯恩斯学派也采用新方法,建立了均衡模型,假设理性预期,学习使用清晰的把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d有限维度表。他们把不完全、冲突和不对称,以及政府层面规制解决方案。菲利普斯曲线被用来解释预期与意外。出现新凯恩斯学派与对应的新古典学派的格局。

1994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上周六因车祸丧生,一生充满争议的约翰.纳什。认可从40年代起已经50年都作为经济学中心的《博弈论》的发展。

===
散人在实践中看到的绝大部分情形,都是如卢卡斯所说,只有谈话和图片,因为数据很真实,并且很残酷。在这个到处都在兜售梦想的时代,也是信息极度不对称的时代,而发展首先是基于历史数据与周期规律的基础上,虽然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但是动态规划,信号传递、信息甄选等方法,可以有效在不确定与不对称的市场中还原出真相。

散人在早年的文字中曾经不止一次的描述,短期行为不可测,长期结果很难预估,但是中期发展呈现规律性。
好在日志也有自动保存,要不刚才的页面奔溃就将已经码出的内容化为乌有。

201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把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三个人,尤金・法马、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希勒,三名经济学家为“现有对资产价值的认知奠定了基础”。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债市的走向,但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这些看起来令人惊讶且矛盾的发现正是今年诺奖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

图片

所以每每散人被问及:为何敢判断中期发展?
散人通常会说:这是历史规律所必然。
散人被许多人问过:你就不困惑吗?
散人通常回:在我人生最困惑的时期,我选择了用构造化的方法去补充自己知识的盲点,每当我遇到新的问题时,就试图通过强化知识与补充短板的知识来获得向前的力量。困在网中挣扎是无法从网中挣脱的,只有静下心来,看清楚前行的路径,以及去了解增长的节点所在,才能持续增长。

近期因为市场波动的比较厉害,为了避免重复的回答相同的话题,散人先做了这个预设。
数据很快就要出来了,季度公告,半年报,在BDI指数600点不到的情况下,散人倒想看看,盛宴如何收场。

前两天网络上有毒舌者发了一小段文字,可以用来给充满困惑的人降降温。

在这个渴望获得财富d时代:放高利贷改叫P2P,乞讨改叫众筹,算命改叫分析师,八卦小报改叫自媒体,统计改叫大数据,忽悠改叫互联网思维,做耳机的改为可穿戴设备,办公室出租改叫孵化器,圈地盖楼改叫科技园区,收保护费的改叫平台战略,搅局改叫颠覆式创新。借钱给靠谱的改叫天使投资,借钱给不靠谱的叫风险投资。

看清楚本质,就会明白,缺乏数据与理论支持的结果,不过是上面这段文字描述的如此苍白。
散人也学了很多传统术,之所以要学阴阳五行,学易,学奇门遁甲,学四柱八字,是因为许多时候,如果用现代理论术语反而无法与人沟通,因为许多人根本不懂,反而天命与运程,更容易解释,也更简单。也正是重新学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神秘部分,我才从我,变成了一个散人。呵呵……

这一篇,就先到这里。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5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20世纪70年代是个迷惘有又让人眩晕的年代,他与30年代衰退枯竭的大萧条不同,高企达两位数的通胀,在主流国家中蔓延。有的国家在飞速的现代化发展,有的国家停滞不前,国与国之间因为经济政策的不同,出现了严重的分化,许多后发国家已经无力追赶先发国家。而另一部分从废墟中重建的国家,却好像掌握的增长的奥秘。通货膨胀、失业、能源危机、生产力下滑,困扰着许多国家。

为什么国与国之间的增长速度有如此大的差距?为什么有些国家增速缓慢?经济增长取代了如何让经济稳定,成为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70年代世界上发展最快速的国家是日本,日本给美国的汽车制造业,日用电器行业,造成了明显的冲击。为什么像美国如此强的工业优势在这么样段的时间内,就给日本冲击的消失殆尽?一个在废墟中重建的国家如何实现如此显著增长?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图片

许多在美国发明的产品,都受到日本商品的冲击。每个例子中的内在机制都惊人的相似。
首先,在最新的制造行业中大量投资,然后通过国内市场的长生长周期抵消固定成本;最后随着 生产技术的提高,利用商品的价格优势打开出口市场。

1978年,24岁的保罗.克鲁格曼,听加州商人描述他担心,日本通过被哦好巨大的国内市场来进行征服世界市场。
克鲁格曼想起来了他学过过,在李嘉图时代起就在教科书中,被奉为真理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会依据自然禀赋的差异进行自然分工,通过完全竞争和持续规模报酬的自发行为,来实现合理分工。葡萄牙出口葡萄酒,英格兰出口羊毛,美国出口木材等。国家间的贸易可以弥补生产资源、人或土地的分配不均,最终实现全世界的均衡发展。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 。

年轻的克鲁格曼在麻省理工学院跟杰格迪什.巴格沃迪学习,巴格沃迪是萨缪尔森的学生。

斯托尔帕和萨缪尔森( stolper and Samuelson)1941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第一次在两种要素、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的明确表述中对赫克歇尔-俄林定理作了具体的发展。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斯托尔帕一萨缪尔森定理”。

该定理认为。关税并不会改变贸易条件,其结果是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涨,那么,商品国内相对价格的上涨(甚至不管这种上升究竟是起因于关税的升降还是其它一些原因)一定会提高该商品生产过程中相对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

此定理假设:当商品相对价格上升时,会增加在生产这种商品时密集使用的要素的回报率和收益率。因此,该国生产所用的稀缺要素的真实回报率会随着关税是而上升。

一种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将导致该产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报酬或实际价格下降。这一结论表明,国际贸易虽然能提高整个国家的福利水平,但是并不对每一个人有利,一部分人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另一部分人的收入却减少了。国际贸易会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格局产生实质性的影响。这也恰恰是为什么有人反对自由贸易的原因。

克鲁格曼很容易理解贸易导致的结果。他试图去寻找答案。
20世纪70年代,经济学人们都在讨论:
单个企业如何占领市场,并取得持续成功?为什么他们这么做?他们是如何管理和融资的?如何实现报酬递增?

克鲁格曼在斯蒂格利茨的垄断竞争模型中找到了类似的解决方法,他在传统的谷物模型中加入了新的元素,采用了新的理论工具。很快他使用经济学逻辑证明了企业和国家有可能锁定某种优势,排除竞争。

如果一个国家率先生产某种不可替代的复杂产品,比如汽车、飞机或芯片,它就可能保持领先。专业化能够降低三维成本,其他国家很难插手。在当时,克鲁格曼的模型讲述了一个令人震惊与高颠覆性的结果。地理差异、比较优势原则不再是国际分工模式的唯一解释方法,有时,历史本身或者说无论哪个国家率先获得优势,就是原因。

以当时的标准,这个模型在许多方面需要加强说服力。所以克鲁格曼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非常灰心。杂志拒绝发表他的论文,自身的同事不重视他和她工作。与大量的最新高深的理性预期文献形成对比的是,他的模型几乎是令人尴尬的没有技术含量。耶鲁的一个研究项目基金拒绝了他。他的模型并不完整。

1979年,为了寻找新的突破,他加入了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暑期研究所。在研究讨论期间,有一个人被克鲁格曼研究贸易的新分层方法吸引。1980年,埃尔赫南.赫尔普曼,他是阿罗的学生。他对克鲁格曼的理论非常感兴趣。1982年他为了编写一本国际贸易理论手册邀请了克鲁格曼,他们成为研究伙伴,最终决定共同编写。大量关于国际贸易模式的真知灼见被编辑成册。他们着手提出了一个有关贸易垄断竞争理论的系统说明。
图片

1985年他们的著作《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递增报酬、不完全竞争和国际经济》出版。卢卡斯看完这本书后说:一个经济学观点的价值主要依赖于提出者使之准确并容易分式化处理的能力。

克鲁格曼开创了《国际经济学》,

200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由于他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for his analysis of trade patterns and loc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y")方面取得的成就,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他。亚洲经济危机的爆发使克鲁格曼成为焦点中的焦点,他与奥伯斯法尔德合著的《国际经济学》第四版也已经被翻译成中文出版。面对荣誉,克鲁格曼是怎么想的呢?他说:“我们都想得到权利,我们也渴望成功,但是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
克鲁格曼走过了他人生中不被理解的孤独时期,所以他才有那句:对我来说,最好的回报就是理解带来的快乐。

====
同一时代 ,还有一个人不被人理解,他开创了《供给经济学》,他被人称为“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

祖德.万尼斯基,从一个新闻记者开始他的经济学之路,1978年他的文章《世界运转的方式:经济学的成功和失败》,他断言:蒙代尔-拉弗的假说,会给世界经济带来一场革命。

罗伯特.蒙代尔1932年出生在加拿大,1955年成为麻省理工学院的哲学博士,57年成为芝加哥大学的政治经济学博士后。1961年任职IMF。1968年出版《人与经济学》,书中表达了:竞争有两种形式:能够确定竞争双方的个人竞争以及竞争者不能确定时的非人际竞争。

在不被理解的1971年,蒙代尔离开芝加哥到家乡的滑铁卢大学教书。他的同事讽刺说:滑铁卢遇到了拿破仑。当时的人们热衷于报酬递增,蒙代尔的供给经济学长期被排除在主流之外。即便他1974年回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之后,他也一直处在主流经济学的边缘,至少在美国是如此。

自1971年至1987年,他担任Santa Colomba国际货币改革会议主席。蒙代尔发表了大量有关国际经济学理论的著作和论文,被誉为最优化货币理论之父;他系统地描述了什么是标准的国际宏观经济学模型;蒙代尔是货币和财政政策相结合理论的开拓者;他改写了通货膨胀和利息理论;蒙代尔与其他经济学家一起,共同倡导利用货币方法来解决支付平衡;此外,他还是供应学派的倡导者之一。蒙代尔教写了大量关于国际货币制度史的文章,对于欧元的创立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他撰写了大量关于"转型"经济学的文章。
1997年,蒙代尔教授参与创立了《Zagreb经济学杂志》。2005年,以蒙代尔教授命名的《蒙代尔》杂志(The Mundell)出版。蒙代尔自1999年开始担任全球领先的战略咨询机构——世界经理人集团(World Executive Group)的董事会主席。2006年受聘为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兼职教授。

1999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蒙代尔。在授奖贺辞中称:“蒙代尔奠定了开放经济中货币与财政政策理论的基石……尽管几十年过去了,蒙代尔的贡献仍显得十分突出,并构成了国际宏观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蒙代尔在获奖演讲时,表达的支持金本位的演说,在当时的主流学界也是评价不一。

====
1984年的冬天,苹果公司推出了一台个人电脑,

图片

然后IBM普及了它。当时的巨头们都在准备开发一个topview系统,能够通过吧屏幕分成多个视窗从而使用户同时运行多个程序。一个名叫“微软”的小经销商,他还是个苹果的模仿者,
图片

但是他们正在开发一个替代品准备取名叫windows。
图片

美国国防部向国外开放了Arpanet计算机网络,并更名为因特网。

图片

贝尔因为反托拉斯法,被司法部要求出售资产与划分业务,unix业务也被剥离出去了。

图片

同时期一个名叫聚合反应链的新化学工具被发现,这是一种能使一丁点DNA无限放大的技术,虽然当时人们还不清楚它的用途是什么?

图片

世界在这这时起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经济学影响的吗?显然不是,是供给与需求带来的变化吗?显然也不是?
克鲁格曼发现的垄断与国际贸易原理吗?是蒙代尔的央行应该独立地对价格稳定负责的观点吗?显然也不是。

是那些改变世界的新技术d出现,这些新技术的共享,使得人类文明出现前所未有的进步。

文档太长,编辑起来好慢,这一篇就先到这里。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兰朵儿
掐指一算,五行不缺肉
掐指一算,五行不缺肉

发帖: 17266
来自: 新疆-浙江
状态: 离线
精品: 63
于 2015-07-21 10:55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没文化的人表示脑子嗡一下


真相就算如我所愿,在某些情况下仍毫无价值.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5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上个世纪80年代,除了发生技术革命外,世界上的一个人口最多的国家,还在发生一场政治革命。一个叫做中国的国家走出了中央计划经济,这个国家的南方沿海的一个叫做广东的省,正在效仿临近的一个人口只有600w的城市香港的模式,准备加入全球经济。在美国罗纳德.里根当上了总统。全球意识形态对抗的冷战在不断升温,许多人担心会爆发第四次世界大战。美联储正在如临大敌的面对通货膨胀。能源危机进入了让石油输出国组织都无法控制油价的情况,油价根本不受欧佩克控制。墨西哥等新兴市场,正在遭遇他们遇到的最严重的债务危机。

1985年在里根连任总统后后,卢卡斯也回到芝加哥大学执教。卢卡斯提出了一个索洛没有解释的问题,索洛模型靠技术解释随着时间增长,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对发展中国家的却无效,但是发展中国家一样在增长。那些没有资本与技术的发展中国家,依靠着人口优势,也在飞速发展。中国就是最好的例子。卢卡斯提出了一个概念,人力资本外部性。像人口大国拥有人力资本的优势,使得他们使用人力来抵消技术与资本方面的劣势。今天部分经济学人口中的人口红利,正是用卢卡斯的人力资本外部性这个概念来替代当时还无法解释的知识与技术带来的变革。

图片

卢卡斯试图建立一个模型来解释人力资本外部性这个概念引发的优势?但是卢卡斯很快发现自己错了。
卢卡斯建立模型,电脑与土豆来试图解释,一个学会以越来越低的成本制造电脑国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替代计算,如何生产消费更多的计算能力,以及如何减少对土豆的需求。学习曲线并没有如卢卡斯最初希望的那样,实现土豆提供国的追赶机制,而相反。先发的富国容易抓住溢出的技术优势,而穷国富裕起来与学会技术的人,往往会流向了富国,穷国依然很穷。在这种机制下,一个从一开始人力、实物和资本就处于低水平的国家会很难赶上禀赋更好的国家。而如果采用提高教育水平的方式,不管是人力不足还是人力资本充沛的国家,都会出现溢出现象,即先发展起来的人力会意愿向实物与资本更充沛的地方流动。如果采取保护幼稚产业的做法,则回到了克鲁格曼所提出的先获得优势的国家会继续保持专业化领先优势。

卢卡斯说:既然没有衡量假设外部效应的方法,那么计较外部性叫什么就不是很重要了。新教伦理、历史精神、要素X或者是人力资本。也许有某种方法来看见这些溢出。……一个城市只是生产要素的组合,资本、人力和土地,城市外面的土地永远比里面的便宜。而人口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土地上,他们涌入有着高楼和街区的中心区域。人们喜欢住在商业区域附近,商场大多建在离顾客很近的地方,但这种想法只能解释商业中心,而不是城市。所以是什么使得城市成为一个整体?为什么人们喜欢聚集在一起生活?

简.雅各布斯,她不是一个经济学家,是个作家与社会活动家。1961年出版了《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9年出版了《城市经济》。在卢卡斯寻找如何来解释他自己遇到的问题时,卢卡斯研究了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

雅各布斯在书中描述:

一个城市是一个能够自我增长的定居点。城市中的人们不断增加新的工作。裁缝爱达.罗森萨尔不满意她的衣服穿在顾客身上时,里面套着各种胸衣,衬衣和菲利斯背心。她尝试着改进,最终发明了第一个女性胸罩。最初的时候,每卖一件衣服都送一个胸罩。很快,她就不再做衣服而只生产与销售胸罩。

雅各布斯说:一个城市成功创造新行业的奥秘就是各个区间的广泛交流。在爱达。罗森萨尔发明胸罩的纽约服装区聚集了很多设计师和制造商,他们彼此了解,猜测别人的设计、解决问题、创造新的行业。同样还有金融区、钻石区、出版区、广告区等。

卢卡斯发现雅各布斯对这些城市产业区形成的描述也适用于学术中心。做着同样事情的人集合在一起,每个人都强调自己的原创性和独一无二。卢卡斯认为价格是处于绝对的中心,如果人们接受更高的价格,一定是因为他们认为在市中心居住会获得一些好处。

如果溢出是把城市联在一起的不可见力量,就像他们是一个原子的核,那么地租应该就能用来间接地衡量这种力量。卢卡斯说:就像收入差异可以被看作是内化社会资本的生产效用,也许某天我们会通过租金等级看见溢出。

卢卡斯问:如果不是为了接近其他人,人们是为了什么而支付曼哈顿或芝加哥市区的租金的呢?
通过这个问题,他完成了他的工作。卢卡斯为了找到愿意发表《论经济发展的机制》论文的地方花了几乎三年的时间。因为论文对大多数经济学杂志来说,太长了,它解释的形式并不常见。但卢卡斯的描述使得经济学在许多方面转变,不久经济学的根本焦点从商业周期转移到增长上。

卢卡斯的论文使得学术界大吃一惊,他的论证激怒了某些经济学家,同时也给其他人带来震惊和迷惑。这是他首次对经济增长问题发表言论,但同时也使得经济增长成为取代商业周期成为最常用的词汇。

贸易、移民与经济增长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的观点完全不新鲜了,城市对经济增长是个核心要素这样的概念也不新鲜了。但是卢卡斯用人力资本溢出这样的新想法,就是个非常新颖的说法了,他开始替代“看不见的手“。

1987年,卢卡斯的朋友阿沙夫.拉辛告诉他,保罗.克鲁格曼写了一篇名为《循环的递增报酬与贸易》的论文,发表在《发展经济学杂志》。卢卡斯的观点与研究与克鲁格曼的研究是同样的问题,只是角度略有不同,所以卢卡斯大大称赞了克鲁格曼的两个模型,因为它们给卢卡斯的讲稿加上强而有力的注解。

克鲁格曼这篇论文的核心部分是一个模型,其中所有国家都在具有优势的制造业的基础上发展,但这些溢出效应的结果是。某些国家领先了,某些国家停滞不前,世界趋同失败了,这与卢卡斯的土豆与计算机的模型产生的结论一样。

在1987年对于经济学而言,什么才能构成一个足够疯狂的理论并且是正确的呢?
保罗.罗默,虽然在很早的时候,就提出了知识变量这个概念,但是卢卡斯的人力资本这个标签,显然比罗默的知识更容易让人接受。

罗默想要证明索洛模型解释增长的框架,他认为滞后的生产力只是源于战后婴儿潮导致的纯粹人口增加。人口的增长导致技术进步速度的改变。这几乎算不上什么新观点。为了证明新知识对系统的推动比其他因素更快,罗默将资本投资和知识增长率等同起来。比如,大部分新机器都比老机器先进得多。也许技术进步本身就是新资本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资本可以被指定一个年代的话,他就可能被辨别出来。

这一年,罗默的老师索洛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罗默在索洛的研究中得出的这样的推论。
如果高工资会促进创新和发明,并且这些进而导致技术的溢出,那么也许欧洲的观点是正确的:减少工作时间、提高工资,忍受高的失业率,以此期待投资和创新跟着到来。也许美国从国外借债是对的,只要借得的款项投入到了将会产生技术溢出而不是消费的部分。罗默写道:我们应该保持尽可能的贸易逆差,只要我们能逃脱处罚。

罗默提出了一个《疯狂的解释》。罗伯特.巴罗与他的研究助手泽维尔.萨拉伊马丁,设计了一个关于趋同的假说,他们称之为条件趋同,用来解释为什么有些国家可以追赶上其他国家而有些国家不能。如果一个贫困国家保障资产所有权,允许市场发挥作用,并且积累了一定数量的人力资本,那么他将会向工业化的领先者靠拢。另一方面,那些没能建立起基本制度的国家,将会落后更多。这个条件趋同,解释了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如何追赶领先者,同时仅仅用了几个变量,就揭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世界表中115个国家增长率不同的。

巴罗比罗默大10岁,1987年他43而罗默33,他们有个共同的爱好滑雪,因此他们觉得用滑雪场作为两个人共同课题。1987年12月,他们共同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论文《滑雪场定价在劳动力市场和额其他市场的应用》,很快这篇论文被人指责引用了俱乐部理论的原理。

罗默回头来重新学习《经济学的俱乐部理论》,这篇文章是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的著作,发表在1965年的《经济学》上。1986年布坎南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俱乐部是一种仅在其成员之间分享某些有价值的东西的团体,例如游泳池、高尔夫场地、滑雪山地、收费公路、同业协会等。俱乐部产品非常依赖于通过排他性来起作用。排他性机构可能是一个保安、一道门、一个围墙、售票处,或者一份由门口接待员持有的名单,任何用来确保成员可以入内,而外人不能入内的东西。俱乐部理论是一种辨别非纯公共品,并且理清消费它们的团体和他们的成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俱乐部理论主要是关于拥挤的。游泳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许多人可能都属于同一个游泳俱乐部,游泳者可以轮番使用跳台,一些人甚至可以在单独的泳道中游好几个来回,但是迟早会有拥挤的问题出现,到那一时估计需要有人提供新的游泳池。

只要市场规模和俱乐部的数量相比较大的情况下,市场就会制造出足够多的游泳池,而会费的价格也将会有相当的竞争性。俱乐部理论很快成为了一系列问题的标准处理方法,学校、高速公路、信息网络、通讯系统、国家公园、排水系统以及电磁波频谱。

布坎南指出俱乐部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会在消费中被耗尽,至少不会被任何的个人耗尽。许多人可以在同一时间享受到消费的好处,当然最后在游泳池变得拥挤不堪时,这些好处就会消失不见。

罗默很快就要推开一个时代的大门了。

图片

罗默重新阅读阿罗在1960年代初期的两篇关于知识经济学的论文。他意识到早在那时,这个问题就已经开始得到研究了。
阿罗已经识别出知识使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三个特殊性质。
它的成功产品具有内在的不确定性。一旦生产出来,新知识就不能被独占,创造新知识的人不一定能够完全占有它,最多只能部分占有。最后,它是不可再分的,知识的使用会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换句话说,就是递增的规模收益。

阿罗所谓的独占的性质,对应于俱乐部理论的排他性,这两者就是简单的镜像关系。一项专利能够让你的发明只被自己使用或者使其不能被别人使用,这两者是等价的。

知识的特殊性在于他的非竞争性,而不是不可分割性。任何商品只要其适于复制,那么他就是非竞争性的。事实上,在考虑到排他性时,保密就变成保护具有商业皆至的非竞争性商品的一个手段。专利、商标、秘密成分。存取码,产权标准,持续创新则是其他方法。

=====
从上面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今天我们被热议的许多管理话题,都是经济学与管理学分支后,经济学早就研究与总结过的内容。例如80年代中人力资本与知识经济的竞争,今天还在停留在人力资源层面的人可能忽视了,这个由卢卡斯提出的人力资本外部性这个概念,已经被阿罗、索洛、罗默等提出的知识经济所取代,邓小平时代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讲述的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中文版本。

我们今天执行的许多政策无一例外,都有经济学学科分化过程中,留下的框架,许多人觉得非常新颖的做法,其实是经济学的根本方法,与市场上那些思想家的想法完全不是一个路数,因为经济学要求的是从核心来揭示现象。会所会员制的核心是什么,人力资本引发经济增长的核心是什么,许多渴望经济增长,而采用这些方法的人想清楚了没有。如何在独占性与排他性之间寻找平衡,如何在非竞争性中获得竞争优势,这些都留给那些需要面对的人自己去探索。

想要用数量来实现量变,需要先建立基本制度,明晰报酬与资产所有权,在引入市场价格机制,在此基础上去积累人力资源,才能不断增长。
许多处于困惑中的人,忘记了前提,在没有制度、清晰架构与市场联动的价格机制的情况下,就试图积累人力资源。
事实会告诉他,许多人来了又走最重要的原因,是根本不知道怎么做。
没有基础架构与运行机制的保障,想依靠人力资源来实现增长,就存在非常严重的偏离度。

===
昨晚散人还在与来访者交流,缺乏公共配套,只有新兴商业综合体的无人区能发展起来吗?
执政者在建立公共配套设施的时候,优先考虑人口密集区还是新兴无人区?
想明白人口自然聚集的原因非常关键。

我去,发表后,没了一大半,吓了我一跳,这一篇先到这里,图也懒得找了,
肚子空空,我先找吃的去。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散浪


发帖: 9076
来自:
状态: 离线
精品: 107
于 2015-07-21 10:56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昨夜把文档备份了一下,发现从返回中国刚好40天,也码了近7w多字。就这个《知识与财富》的也码了近4w字。不由的想起在日期间,
与友人交流论及,这几年都在干什么?
散人回:都在整理思想。
问:有心得否。
回:都在个人网站与日志中。
问:有多少。
回:分别这些年码了有数kw字 。
问:都有哪些。
回:五花八门。

友人说,哪里有那么多东西可以码,散人回:都是一时兴起,不知不觉,信口胡诌的。

====
回到标题的话题。

在90年代初,一个年轻的芝加哥大学的学生,爱德华.格莱泽(现在哈佛执教)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关于增长的三种模式理论。

第一种理论是关于产业集中化的故事。向柯达这样的公司总是专注于一个领域,通过投入越来越多的资金来学习,如何把原来的事情做得更好,以及如何率先制造出新的东西,不断的壮大。格莱泽要传递的含义是垄断对于增长是有益的,因为大公司有自己来从事研发,有能力规划并梳理其创造性的思想,并且只有大公司才有足够的营销能力,来获得其研发投入的更多成果。这一观点来自于熊彼得。

图片

第二种理论强调行业内的竞争。这一观点来自于迈克尔.波特。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描述:导致增长的并非垄断,而是同一行业中不同公司。波特称之为企业集群,行业内的企业给予其共有技术的激烈竞争,例如硅谷,剽窃、模仿,在彼此相互竞争之间,则更有可能产生持续的增长。

图片

第三种理论,将产业的多样化,而非专业化分工视为增长关键,理由是最重要的只是转移往往发生在非核心产业上。因为当时没有经济学家支持多样化理论,因此这一观点,格莱泽把它归于前面提到的简.雅各布斯的《城市经济》。在《城市经济》书中,雅各布斯举了英国伯明翰和曼切斯特的例子:曼切斯特在 19世纪中叶有着巨大的纺织工厂,整齐排列,望不到尽头。城市的精英们通过午餐俱乐部的形式管理他们的企业。伯明翰,是由小型单位组成的城市,人们从事习萧的工作,然后彼此提供产品或服务。它没有曼切斯特那样容易理解又令人印象深刻的经济特征。而到了20世纪末,在英国直邮 两个城市依然充满活力,伯明翰与产业更分散的伦敦。百年间作为巨大的工业企业之城的曼切斯特早已没落,而伯明翰始终是发展中心。

图片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的可持续增长呢?集中化还是竞争,又或是多样性呢?格莱泽在当时并未得到答案,他的这篇论文到1992年才被出版。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今天我们可以非常直观的看到格莱泽在90年代初提出的这三种增长模式的发展现状。
当年作为巨头的柯达,已经破产了,他远离了自己最初的核心业务感光胶片,在时代面前,他一度领先的胶片技术,突然间崩塌了。因为时代的到来,柯达的领先优势变成的劣势。柯达在短短的几年内被风干。Intel当年也是如此,如果不是从储存器变成处理器,他也退出历史舞台了。IBM也是如此,如果不是及时的出售掉各种业务转型。时代会淘汰掉那些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事物,虽然他们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空间,但是只是生存而不是增长。

波特的竞争理论,站在管理的微观领域看,多么的先进啊!起码对许多还不具备很强竞争能力的企业来说,但是只要稍微提高一些视野高度,就会发现,抄袭、剽窃、模仿的模式,只会在短期内制造重复的泡沫,硅谷的泡沫早在世纪之交就破灭了,当然格莱泽那会硅谷是最时尚最hot的内容。在那个还没出现我们后面会讲到的知识产权的年代,波特的竞争是站得住脚的,今天采用恶性竞争手段,就会毁掉一家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吸引力,因为采用恶性竞争手段的企业没有明天。吸引不到资本亲赖的项目,都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曼切斯特离中国人很远,很难有概念,但是曾经的汽车之城底特律,刚刚在这一轮经济危机宣布破产,这座曾经的钢铁之城,汽车之城,美国工业最骄傲的部分,现在变成了一座废城。专业化,集群化真的是解决之道吗?散人过去调侃过国内主流经济学界对当下经济开出的药方,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散人用一张耳熟能详4家企业的架构图,大家等20年或更久的时间后,再来看这些企业还到时候还在不在。

图片

我们切换回主题来。
1989年,迈克尔.克雷默(现在哈佛执教)回到哈佛读他的研究生,他准备写一篇关于《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的论文作为他的课题。
克雷默建立了一个模型,在他的模型设定中,每个人都只整的仅够维持生活的收入,同时无论总人口数如何,每个人实现某种有价值的发现的机会都完全相同,投入研究的资源比例也一样。于是技术性知识将随人口递增,而人口又将随技术而进一步增长。因为知识是非竞争性的。

克雷默通过收集数据发现,在100w年前,地球总人口为12.5w,在很长的上百w年间,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到12000年前,文字的出现总人口增长到约400w;而到公元元年,世界总人口约1.7y;当工业革命开始时,约有10y人;到1920年,约20y人;到1970年,人口达到40y,而到2006年人口接近65y。

在《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从公元前100w年到1990年》论文中,克雷默对他的发现进行了论述。其中那日考虑的技术包括了,火的利用,狩猎捕鱼、农业生产、车轮的发明、城市的出现、机械的使用、现代物理技术等。

站在100w年的尺度看,初期的近百万年中,因为技术没有什么实质发展,文字还没出现,使得知识与技术难以传递与保存,人以原始的形态生活。而到文字出现后,人口开始发展,当技术与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发生了人口增长方式的转型,人口开始持续而稳定的增长。更多人口使得专业化分工更细,因为技术与知识总量的增长,生存与健康,已经不是最大的威胁了。

克雷默的论文在1993年发布在《经济学季刊》上,在此之前保罗.戴维1991年发表的论文《电脑和发电机》也同样引发了类似的关注。

戴维描述:电气时代并非是某一时刻一次性到来的,而是受到两次技术创新的推动,才实现的。一次是粗放型的,一次是应用型技术。第一次大型电机被运用到工厂的生产中,取代了蒸汽机;第二次,大型电机设备被小型化了,使得家用电器进入千家万户。

1992年,一个叫阿尔瓦.扬的年轻经济学人发布了一篇论文《两个城市的故事》。
香港与新加坡,两个人口相当的城市,都是采用英联邦的经济机制。在扬的研究中,香港政府采用自由放任的政策,而新加坡强调积极的政府干预。在两种策略的 *** 下,从1960年起,香港的投资率仅占GDP的20%左右;而新加坡的投资率从1970年的13%一路上升到40%。在扬研究的25年时间周期里,新加坡的投资率技术是香港的两倍,但是它的增长速度却并没有因此加快。新加坡领导人过于迫切的追求每一次新浪潮,在一次次的升级中,支付了很多经验尝试成本。

====
当然站在今天很容易看到,亚洲金融危机过后,香港元气大伤,加之执政政策与理念的变化,使得香港已经完全没有当年的东方之珠的经济活力,而新加坡同样如扬笔下描述的,即便已经成为亚洲人均GDP最高的地区,但是居民们的状况并不比香港居民好多少。扬的研究只是证明,投资率与增长率并无太大关系,而想法过度依赖投资,只会导致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幸福指数下降。事实,许多人也在经历着,被增长,被人均,被发展,被幸福,被代表,被统计的过程。

===
1993年,威廉.诺德豪斯开始一项研究,一直到2000年才完整结束,这位1974年就获得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人,与萨缪尔森合著《经济学》到2012年已经出到19版了,散人在说萨缪尔森时用的《经济学》是18版,那张图里面就有诺德豪斯的名字。

图片

诺德豪斯的《照明的劳动成本:公元前1750年至今》,讲述了4000年来夜间照明成本。最初人们砍伐木材来照明,然后捕猎用油脂来照明,在漫长的数千年中,人们都是采用油脂来照明,为了夜间照明要支付较高的成本与耗费大量的人工。近代开始采用电灯来照明,成本不断的下降。现在没有谁还在为夜间照明的成本而苦恼。

图片

正是这种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供应产生巨大的变化。不但在照明上,还体现在更多的生活方式中。
罗伯特.索洛是诺德豪斯的老师,对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如此描述:
资本积累并不是支配性的力量。在当时增加数以千万计的蜡烛就会实现如同现在社会的充沛物资了吗?显然不是这样的。增加更多的矿工和农民,实现社会物质的充沛,显然也不是。

索洛认为:有八分之七的产出增加,不能用资本和人力的增加所解释。如果用诺德豪斯的照明成本数据的方法来算,99%的产出增加是拜技术进步所赐。

在索洛看来,资本与人力能解释的部分只占15%的比例,而无法解释85%的产出增加全部是,技术进步导致的。
卢卡斯则不这么认为,他描述:
他无意去质疑知识在增长过程中的作用,但是有用知识的积累增加,并不能保证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除非它能提高对多数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

即便是经济学家也有不同的观点,
那么经济增长的动力是什么?土地、人力或资本,以及被看作有单独左右的科技?又或是人的思想?还是对知识的生产与传播?

时代与社会发展,很快进入了21世纪,在世纪之交的过程中,Internetwork的普及,使得社会有发生了一场新的变革。

网络成为新经济的代言词,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变得比过去更为便捷,许多在信息塞闭与技术滞后时代使用的理论,已经经不起这个新生事物的冲击。获得方法与复制方法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知识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的价值,也不是最初争论的那么激烈了,而是现实迫切的需要。

===
散人之所以整理这个文档的目的,就在于将整个经济学发展的脉络梳理出来,
至于每个个体如何选择适用于自己的模式,是每个个体需要独自去思考的。散人会按照自己对人生、对生活、对经济、对管理的理解,一路向前走。

遇到同行者,散人就交流沿途的景色;遇到老朋友,散人就讨论过去的回忆;
遇到交流者,散人就交流散人知道的标准与历史;
在工作中,散人就不去思考过去或未来,只活在面对工作那一刻的发生型问题。

散人能分享的就是这些,那些感兴趣的人,可以自行去阅读,此文档中的书目,
书中还有链接各种书目,大家可以各自寻求自己感兴趣的去阅读。

散人所理解,都码在这里,更多的暂时也没有了。

这个文档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

===
最后保存文档时,看到,图文总数如此。
图片



散,无形也,浪,无踪也,散浪,无形无踪也.....
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我是个过客,注定不会停留,请忽略我的存在,
即使曾经存在过,那请你把我当作一个影子来看待吧.
------------------------------------------------
---
阳光蓝海星
歌坛巨匠
歌坛巨匠

发帖: 18427
来自: 浙江宁波-慈溪
状态: 离线
精品: 25
于 2015-07-21 11:03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没看内容,只看了标题

天朝知识与财富不能划等号



QQ和微信号:3859223

一个好的制度就能收割全世界的人才,一个坏的制度只能劣币驱逐良币.
唯寻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发帖: 63501
来自: www.mychery.net
状态: 离线
精品: 43
于 2015-07-21 11:04  个人信息 发悄悄话 引用回复 编辑本帖 搜索发帖 复制本帖 收藏本帖 投诉该帖
太长了,先马克一下吧。


人生苦短~聚少离多~昨夜春风~转眼秋波~林深雾锁~云浮阡陌~且行且走~且醉且歌~
◆新奇軍救援小組◆K17977
前一页  1   2   3  后一页

  已读帖子
  新的帖子
  被删除的帖子
转到



回复帖子

Powered by UltraThreads ® Version 1.0 Final
Copyright © 2000 - 2002 Kelvin Wu.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奇军是奇瑞车主自发建立的网上社区,包括但不限于奇瑞各种车型
新奇军论坛所登载的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不代表新奇军车友会的立场
新奇军论坛由奇瑞汽车提供必要的支持,并非是奇瑞汽车的官方网站


皖ICP备05009427号-14